第十四章 危机二十年4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00:20

|

本章字节:4456字


4


在第三世界的广大地带(包括那些如今正走上工业化的地区),却没有一个概括性的词句可以完全形容。凡是可以从整体出发探讨的现象,笔者均已在第七和第十章中有所交代。危机二十年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影响,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见,在一地一处具有非常不同的面貌。我们怎可将韩国,这个在1970-1980年间电视机拥有率从总人口64%跃升为991%的国家(jon,1993),与一个如秘鲁般,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比1972年还要多——而且平均消费水平也在直线下降的国家相提并论(anuario,1989)?更何况撒哈拉沙漠以南那些饱受摧残破坏的非洲国家?浮现在印度次大陆上的压力情绪,原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与一个转型中的社会现象,而到了索马里、安哥拉和利比里亚等地,其紧张状态,却属于一个濒临毁灭的世界,一个少有人对其前途感到乐观的离乱大陆。


对于异多同少的第三世界,其中只有一种概括性的叙述还算恰当:即这些国家几乎都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1990年,它们的巨额债务从国际债务国的三大巨头开始: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从600亿到1100亿美元不等),到各自欠下上百亿美元的28国,乃至欠有一二十亿的“小不点”。在世界银行(worldbank)监察的96个“中”“低”收入经济地区之中,只有7国外债被列为显著低于10亿美元以下(世界银行职责所在,对此一定得打听清楚)。这7国名单,包括如莱索托(lesoho)、乍得等国家,其实就连它们的外债,也比数十年前超出多倍。1970年时,外债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只有12国,在百亿以上的没有一国。但是到1980年时,以实际名目而言,却已有6国欠下的债务之高,几乎等于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甚或更高。到了1990年,更有24国的“所欠”多于他们的“所产”,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全部非洲地区。债务相对最高的国家,通常多位于非洲——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索马里、赞比亚(zambia)、刚果、象牙海岸——自然不足为奇,它们有些饱受战争摧残,有些则受到出产外销价格的下跌所害。然而肩负这笔巨大债务最为沉重的地方,即外债高达全国总出口四分之一或以上的国家,却不只非洲一地,而遍布于其他各大洲。事实上以全球的角度而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的外债对出口比例,倒没有恶劣到以上所说的程度,比起南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以及中东地区,可算好得多了。


这笔惊人的庞大数字,事实上没有一文将予偿还,可是银行只要一直有利息可赚——1982年的平均年息为96%(uncad,1989)——就不在乎是否拿得回本金。80年代初期,国际金融界确实起过一阵恐慌,因为从墨西哥开始,拉丁美洲几个主要的债务国家一穷二白,连利息钱也付不出来。西方银行体系几乎濒于崩溃,几大银行在70年代肆意放债(正当石油收入如洪水涌进,急于寻找投资去处时),如今利钱落空,就严格技术而言已经形同倒闭。好在拉丁美洲的巨型债务国不曾共同采取行动,富国经济总算大难不死,经由个别安排,重新定下了还债的时间表。银行也在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支持之下喘过气来,逐步将坏债从账面勾销,在技术上维持住了偿付能力。债务危机虽未就此终止,至少不再有致命危险。当时,恐怕是自1929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面临的最险关头。这一页故事,其实至今还没终结。


债务高涨,这些贫穷国家的资产,或潜在的资产却并未增加。在危机年代里面,以利润或可能利润绝对挂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显然决定将第三世界的一大部分由投资地图上完全抹去。1970年时,在42个“低收入经济”的地区里,19国的外来净投资全部为零。到1990年,更有26国全然失去了争取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事实上在欧洲地区之外几乎达100个“低”“中”收入的国家里,只有14国有5亿美元以上的外来投资额,10亿以上者更只有8国,其中4国在东亚及东南亚一带(中、泰、马、印尼),3国在拉丁美洲(阿、墨、巴)。不过愈发走向跨国整合的世界经济,也并没有完全忽略了那些境外之地,一些面积较小、风景较美的地区,都有成为旅游胜地,以及避开政府管辖的境外天堂潜力。此外,原本乏人问津的地方,如果忽然发现了可资利用的资源,情况也会大为改观。然而就整体而言,世界上有极大部分地区完全从世界经济的队伍中退出;苏联集团解体之后,从的里雅斯特(riese)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广大地区,似乎也加入这个“化外”行列。1990年,吸引了任何外来净投资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unworlddevelopmen,1992,ables21,23,24)。至于前苏联的广大地面之内,显然也有某些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共和国,引来像样的真正投资。同时,却另有一些运气不佳的地带,只能自己挣扎了。但是不管命运如何,前第二世界的多数国家,如今正一步步向第三世界的地位“看齐”。


因此危机二十年的主要影响,即在于贫富国家之间的鸿沟日阔。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1960年的平均实际国内生产总额,仅为工业国家的14%,到1987年更跌落为8%。而那些“发展程度最低”(leasdeveloped)者的境况更惨(包括非洲和非非洲的国家),竟由原来的9%,一降而至5%(unhumandevelopomen,1991,avl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