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介绍

作者:洪升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00:09

|

本章字节:9948字

摘自《明清及近代文学概说》孙静、周先慎


第七章《长生殿》


第一节洪升的生平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身于生活优裕的仕宦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他的外祖父黄机在清初曾任吏部尚书和文化殿大学士。他曾从学于著名学者陆繁绍、毛先舒等人。他学识渊博,又善于作诗、词、散曲,尤其是诗在当时的京师很有名。他曾努力求取功名,但很不顺利。从康熙七年(1668)到北京国子监肄业,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被革去国子监生籍,二十年间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有时生计艰难,不得不以卖文度日。他性格孤傲,愤世嫉俗,“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长生殿·徐麟序》)1689年,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优伶演唱《长生殿》而遭到迫害,连太学生也不能继续做下去了,便回到钱塘。1704年在浙西乌镇不幸因酒醉落水而死。


洪升的诗集有《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词集失传。剧作有十二种,今仅存杂剧《四婵娟》和传奇《长生殿》二种,其他如《天涯泪》、《青衫湿》、《闹高唐》、《回文锦》、《节孝坊》、《长虹桥》等都没有保存下来。《四婵娟》是四个单折杂剧的总称,分别描写历史上四个著名的才女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管夫人的故事。奠定洪升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他的传奇名作《长生殿》。


第二节《长生殿》题材的演变


清代的戏曲理论家推崇《长生殿》为“近代曲子第一”(焦循《剧说》)。这部作品确是洪升的精心结撰之作。他前后经过十几年时间,三次易稿才最后完成。最早的稿子剧名叫《沉香亭》,是有感于李白之遇而作;他的朋友毛玉斯认为戏的排场近于熟套,他就删掉了有关李白的情节,加上李泌辅助肃宗中兴的内容,剧名也改为《舞霓裳》;但他仍不满意,想到“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便再加修改,主要敷演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剧本吸取了唐代的民间传说,写杨玉环死后归蓬莱仙院和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表现他们的爱情悲剧在经过生离死别、刻骨相思之后,在天星女孙的撮合下重新团聚。为了突出“钗盒情缘”,剧本也改以李杨二人七夕盟誓的“长生殿”为题名。


《长生殿》是一部历史剧,它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是自中唐以来流传很广、被写过多次的一个传统题材。作者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继承,也有发展。写李杨爱情故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同时创作的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代的乐史根据唐代的笔记和传说等资料,写成《杨太真外传》二卷,内容最为详尽。无名氏的传奇《梅妃传》,主要写梅妃(江采苹)和杨妃间的妒恨争宠。宋元以来的戏曲演李杨故事的也不少,最著名的有元代白仁甫的杂剧《梧桐雨》和明代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洪升在《长生殿》的《自序》和《例言》中批评《惊鸿记》“未免涉秽”,又批评了明清以来传奇所演之文大都为子虚乌有,没有什么意义。他声明《长生殿》主要依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进行创作,而情节的敷演、点染,则主要参考《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著)和《杨太真外传》。


洪升在《长生殿》中不涉“秽迹”,而强调李杨之间的真挚爱情。但李杨之间是帝王后妃关系,本来是历史上有名的“秽迹”,这一点连正史的编者也并不回避。陈鸿在《长恨歌传》中并没有掩盖他们关系中污秽的一面,但同时也肯定了他们之间有深厚的爱情,全篇的主旨却在于讽刺,目的是“惩尤物,窒乱阶”,批判多于同情。他把女人看成是祸水,将唐王朝的衰亡归结为杨玉环一人的罪恶,认识是片面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有所不同,对李杨二人的“秽迹”多所隐讳。上半篇还有所揭露和批判,后半篇却极力渲染他们的爱情,同情他们生离死别的悲剧,把那种刻骨相思和绵绵无尽的长恨,渲染得悲切悽惨,令人同情。《梅妃传》则对唐玄宗、梅妃和杨贵妃都有较强烈的谴责。洪升彻底改变了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经过改造加工,将杨贵妃处理为一个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同时又融进了更多的政治内容,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兴亡之感。


第三节《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关于《长生殿》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借李杨故事,歌颂了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这在理学统治的清初,是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的。第一出《传概》中第一支曲子《满江红》,是讲剧本的创作缘起的,概括了剧本的中心思想,作者明确地提出了他所要歌颂的是一种“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真挚爱情,主旨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剧本的前半部,从《定情》到《密誓》,写李杨爱情的曲折发展,唐玄宗的感情由不专到专,最后于七夕在长生殿对牛郎织女双星发誓。接下去马嵬之变,两人生离死别。在《埋玉》一出,作者不仅对杨玉环之死寄予深切的同情,而且还肯定和赞扬了她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脱、调和唐玄宗与兵将的矛盾的精神品格。下半部仍然以两人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写人间天上,互相思念,情意绵绵。《哭像》、《雨梦》等出,都极力渲染出唐玄宗离开杨玉环以后那种相思寂寞的凄苦心情;而杨玉环虽然死后复登仙籍,仍然念念不忘与唐玄宗的爱情。如四十七出《补恨》中所唱:“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剧本里写他们这种未了的情缘,无休的离恨,竟使得“泥人堕泪”,“铁汉也肠荒”(《哭像》)。正是由于他们对爱情这样地执著真挚,才感动了天孙织女,申奏天庭,帮助他们在月宫重新团圆,永远结为夫妇。月中嫦娥这样唱:“只为他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重圆》一出,道士杨通幽这样唱:“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这些唱词,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通过月宫团圆的幻想情节,寄托着他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这就是作者通过虚幻的情节,将现实中的爱情悲剧变成了神仙世界的爱情喜剧的积极意义。


洪升曾因有人将《长生殿》称为“一部热闹《牡丹亭》”而自喜。在突出并热情地歌颂生死不渝、执著深挚的爱情这一点上,《长生殿》确有跟《牡丹亭》相通之处。但汤显祖并不是抽象地强调“情”,而是具体地描写了“情”与“理”的矛盾,因而具有鲜明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而《长生殿》则只是抽象地强调“情”,并且将这种“情”硬嫁到本来缺少真挚爱情的帝王后妃的身上;而他们爱情悲剧的造成,也不像杜丽娘和柳梦梅那样,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的错误和罪孽。因此,李杨爱情的悲惨及其最后的团圆结局,都既缺乏真实感,也缺少像《牡丹亭》那样的战斗性和动人力量。有人认为《长生殿》的词曲绮丽不下《牡丹亭》,而“性灵”则远逊临川,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第二,剧本在描写和歌颂李杨爱情的同时,还触及到当时比较广泛的社会矛盾,对帝王后妃的奢侈享乐生活和朝政的腐败,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作者没有将安史之乱的产生和唐王朝的衰败简单地归结为“女色误国”;但剧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揭示了杨贵妃的得宠,唐玄宗的沉迷女色,陶醉于歌舞宴饮之中,与他昏庸失政,信用权奸,以致朝纲松弛,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有一定的关系。


剧本的上半部,戏剧冲突主要在宫廷内展开:由于唐玄宗的荒淫好色,引起了杨贵妃对虢国夫人嫉恨以及与梅妃间的争宠;而杨贵妃的得宠,使她的哥哥杨国忠拜为右相,三个姊妹尽封为夫人,一门荣宠,炙手可热。这引起了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进而发展为安禄山与唐王朝之间的矛盾。郭子仪作为忠臣良将的代表,又跟权奸杨国忠和叛将安禄山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的交错发展,一步步酝酿成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惊变》一出中,安禄山反叛消息传来,正当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中宴饮游乐之时,这种安排不是没有深意的。下半部《惊变》、《埋玉》以后,悲剧产生,剧本又写杨贵妃忏悔生前的罪孽,并将“悔过”作为月宫团圆的重要条件。这都说明作者在同情和歌颂他们爱情的同时,对他们也确是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的。在《献饭》、《看袜》等出中,又通过普通老百姓郭从谨之口,明确地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批判之意和怨恨的感情。在《禊游》、《疑谶》、《进果》等出中,对杨贵妃和杨氏兄妹穷奢极侈的享乐生活以及因此而带给人民的痛苦,作者都怀着强烈的义愤作了较真实的描写。


作者在这个爱情故事中自觉地写进了这样丰富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内容,是为了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总结历史教训,以垂戒后人,这就是他在《自序》中说的:“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


第三,剧本还曲折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意识,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投降的思想倾向。关于《长生殿》是否表现了民族思想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剧本的实际内容看,民族思想虽然不是剧本的主题所在,但确是有所表现的。安禄山叛乱,具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两重性质,作者在描写时多方面地暗示和强调了民族矛盾的一面。在剧中,作者还满怀激情地歌颂了爱国志士,愤怒地谴责了卖国投降的人物。除郭子仪被刻画成一个安邦定国的英雄外,在《骂贼》一出中,作者集中地刻画出乐工雷海青的形象。赞扬他在“这血性中,胸脯内,倒有些忠肝义胆。”他面对凶恶的叛将安禄山,正气凛然,威武不屈,以琵琶击其首,大骂他的叛逆罪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与雷海青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剧本严厉地批判了那些没有骨气的投降派,借雷海青之口,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武将文官总旧僚,恨他反面事新朝。纲常留在梨园内,那惜伶工命一条。”“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去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那顾骂名千古。唉,岂不可羞,岂不可恨!”他还在〔上马娇〕一曲中唱道:“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昝,只问你蒙面可羞惭?”联系到清初的具体历史条件,这些话是隐含了批判民族投降派的寓意的。另外,在《弹词》一出,通过李龟年弹唱亡国之哀,也分明寄托了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这些动人的曲词,确实是“无端唱出兴亡恨,引得旁人也泪流”。


总上所说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长生殿》虽然以李杨爱情为中心,但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包括宫廷的荒淫腐朽,宰相的专权误国,皇亲国戚的奢侈淫糜,边将的骄横跋扈,投降官吏的卑鄙无耻,以及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安等等,广泛地展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因此,《长生殿》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戏,而是一部融进现实政治内容的历史剧。但《长生殿》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作者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荒淫享乐生活的揭露和政治上的批判,没有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作者企图以他们的悔过作为统一矛盾的条件,但目的并未达到。


在艺术表现上《长生殿》吸取了前代作品的经验,一方面继承了《梧桐雨》的传统,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在揭露和批判方面较多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另一方面,又继承了《牡丹亭》的传统,通过幻想的情节表现理想的爱情,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第二十五出《埋玉》前写人间事,以写实为主;《埋玉》后主要写仙界事,以幻想为主。


《长生殿》的曲词,素来为人赞赏。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另一方面,作者精通音律,又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因而在曲律和曲文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曲文兼胜,因而“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吴舒凫《长生殿序》)曲词清丽流畅,既具有古典诗词精炼、明丽的特色,又同时具有群众语言泼辣、通俗的风味。曲词和宾白富于个性,能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如杨贵妃的泼辣多嫉,唐玄宗的风流多情,郭子仪的沉郁雄壮,雷海青的激愤耿直,安禄山的粗鲁狡诈等。


《长生殿》的结构宏伟,情节交错穿插而线索分明。但上半部比较集中紧凑,下半部则显得冗漫松散。剧中常夹杂一些庸俗低级的插科打诨,以迎合市民的趣味,也是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