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尼葛洛庞帝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55
|本章字节:8420字
你还不相信有指数增长这回事吗?
目前,环球网的网址每15天就增加一倍,每隔4分钟就出现一个新的主页(homepage)。自从《数字化生存》的英文版精装本推出以来,短短的时间内,我已经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这些互联网络的词汇,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一大堆关于互联网络的事情,尽管真正了解的人仍然寥寥无几。有人批评我,应该在书中多作一点解释。就让我借这个机会稍作补偿吧。
1963年,一个名叫拉里罗伯茨(rryroberis在本书中)的人设计了互联网络。注意,我从来不曾提过他的名字,这确实是我的疏漏。当时在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主持电脑研究计划的苏泽兰(在本书中,他的名字出现了4次)邀请罗伯茨到华盛顿去。他们把这个网络设计成一个绝不会失误的讯息传递系统,以包切换方式传输信息,当时称之为arpa网。我们在书里曾经讨论过信息包,但是没有说清楚的是,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讯息,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送到乙地。
现在,假定我要从波士顿把这段文字传到旧金山(sanfrancisco)给你。每个信息包(假设包含了10个字母、信息包的序列号码、再加上你的姓名和地址)基本上都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有的经由丹佛(denver),有的经由芝加哥(chicago),有的经过达拉斯(dals),等等。假设当信息包在旧金山依序排列时,却发现6号信息包不见了。6号包究竟出了什么事?
军方拨款资助arpa网络的时候,正值冷战高峰。核战争的威胁令大家忧心忡忡。因此,假设6号信息包经过明尼阿波利斯(mi
eapolis)的时候,敌人的飞弹恰好落在这个城市。6号信息包因此不见了。其他的信息包一确定它不见了,就会要求波士顿重新传送一次(这次不再经过明尼阿波利斯了)。
也就是说,因为我总是有办法找到可用的传输路径,假如要阻止我把讯息传送给你,敌人必须先扫荡大半个美国。没错,在寻找可用的传输路径时(假如越来越多城市被敌人摧毁),系统的速度就会减慢,但是系统不会灭亡,了解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讯息还是传送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令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假如你是个网上老手,经常抱怨这个网络速度太慢,别忘了,很多国家是靠着窄带的信道与互联网络搭上线的。这些网络的带宽会很快地加宽,系统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在这段时间,当上网人数增加的速度比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的速度还快时,网络的速度偶尔会变慢。但是请放心,网络不会崩溃,只会慢下来罢了。有人在偷听吗?
唯一的危险来自于想要控制网络的政府和政客。全世界都有人高举着为儿童净化网络的旗帜,试图检查网络通信的内容。更糟的是,包括美国在内,不少国家希望能确实找到办法来“窃听”网上讯息。假如这还不足以令你毛骨悚然的话,你最好警醒一点。
假如网络没有办法提供最佳的安全和隐私权保障,那么将会出现一个严重的失误。正因为数字化的本质,数字世界应该比模拟世界安全得多,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想把它变得安全,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塑造一个安全的数字化环境。
不错,毒贩、恐怖分子、色情作家也会利用互联网络。但是,想想看,这些坏人比你我都要装备齐全,更有办法以加密通信的方式,骗过政府。所以,美国的出口法和其他法律都很愚蠢,假如你禁止输出密码术那么唯有罪犯才会使用密码。结果,你不但不能保护一般大众,反而置大众于更危险的境地之中。华盛顿诸公,想清楚一点吧。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隐私权的问题。首先,当我传送讯息给你的时候,你希望知道讯息的确是我传给你的。第二,当讯息在我们之间往返时,你不希望被任何人窃听。
第三,一旦讯息已经在你桌上了,你不希望有人擅自闯进来讯息(例如,当你正在网上忙其他事情的时候)。这三种情况都很重要。假如做不到的话,都会带来麻烦,我们在电脑空间(这个名词在本书中只出现了一次)中也必须保有隐私权。
“比特和原子”这个主题十分打动人心。比较过去和现在从来都很管用。1995年2月,由于涉嫌幕后策划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的拉姆齐优素福被引渡回国,有一位巴基斯坦籍的伊斯兰教传教士也要求美国政府让他们引渡麦当娜和迈克尔,杰克逊到德黑兰去,接受违反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律令的审判。美国国务院根本不把这个要求当一回事,在报纸上看到这条短短消息的读者也一笑置之。
一个月后发生了一件事。加利福尼亚州米尔皮塔斯(mi1pias)的托马斯夫妇没有招惹任何人,完全遵守社区道德标准和当地法律,循规蹈矩地经营一个电子公告牌。有一天,田纳西州(enriessee)的一个邮政人员和他们的电子公告牌连上了线,而且不喜欢他在上面看到的东西。这对加州夫妇被控违反田纳西州的法律,因此受审并被判刑。
他们被成功地引渡到田纳西州去。
当我为《数字化生存》的英文版精装本作巡回旅行宣传的时候,我在密执安州(m1chigan)的安阿伯(a
arbor)拜访了一家书店。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几天前被捕的21岁的密执安大学学生杰克贝克的父母也在场。
贝克在alsex新闻组(newsgroup)中公布了一个虚构的故事(我从来没有访问过这个地址,也不清楚该怎样与之建立联系),有个住在莫斯科的家伙读了这篇文章,而且很讨厌它。(别问我他当时在alsex新闻组里干什么,这就好像一个人自己走进了阿姆斯特丹性商店的漆黑店里,却觉得受到侵犯。)不幸的是,这位俄罗斯读者恰好是密执安大学的校友,他的不满导致贝克在深夜11点钟遭到逮捕。结果贝克被丢进监牢里,一个月不准保释,眼镜也被没收了。且慢,我以为我们美国人不会做这种事情。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个年轻人犯了错,他用了一位女士的真名,因此他的行为被视为深具威胁性,而被极端而荒谬地处以不准保释的监禁。法官埃文科恩在1995年6月21日驳回了这个案子,贝克的故事被形容为“只不过是篇有点野蛮而没有品味的罢了”。
当我听到这件事时,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哒吧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我猜对我们而言,法律是个警示信号。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电脑空间究竟在哪里呢?假如你不喜欢美国的银行法,那么就把机器设在美国境外的小岛上。你不喜欢美国的着作权法?把机器设在中国就是了。电脑空间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既然我们连汽车零件贸易都没有办法和各国达成协议,要处理电脑法律更谈何容易。无疆界的世界就好像樟脑丸会从固态直接挥发一样,我料想在全球性的电脑国度掌握了政治领空之前,民族国家根本不需要经过一场混乱,就已经消逝无踪。毋庸置疑,国家的角色将会有戏剧性的转变,未来将越来越没有国家发展的空间。
今天,每个国家的规模都不对,既不是小得足以本土化,又不是大得足以全球化。
过去,邻里的意义完全由地理位置接近与否来决定,你在一个国家的边境行走时,很可能因为越界而被射杀。河流、海洋,甚至石墙形成了边界。尽管城市的界线不分明,但是城市的尽头究竟在什么地方,似乎总是不证自明的。
也因为这种不证自明的情况,而形成了某种形式的地方自治。我们的整个历史都与空间和地方、几何和地理有关。无论冲突起源于宗教、经济或其他非物理因素,战斗的地区却绝对和物质相关。赢家暂时建立了王国,输家可能销声匿迹。国家是非常物质取向的战利品。
电脑空间则不然。每个机器之间的距离都一样,除了地球本身的范畴之外,电脑空间完全没有物理边界。正如媒体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就整个世界的管理而言,情况也如出一辙。
这些现象都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是有迹象显示,在有些社会里,这些现象发生的速度要比其他社会快得多。我的意思不是指物理的社会,而是像金融界、学术界这样的社会,它们目前在全球化和电脑联网上,都拔得头筹。事实上,今天全球金融界是唯一可以不受美国出口法密码术管制的社群。你最近还听说过有人把金条运来运去吗?
数字世界全球化的特质将会逐渐腐蚀过去的边界。有人感到深受威胁,我则欢欣鼓舞。不再需要背井离乡20年前,我和妻子就在一个希腊小岛上买了房子,岛上的药剂师有一天向我透露,他很担心他13岁的儿子那么沉迷于电脑。这位当爸爸的深深感到苦恼,因为他相信,假如他儿子学会了电脑,在这个岛上根本找不到可以做的工作,于是就会像过去几年许多希腊人一样,为了寻找出路而背井离乡。
我很难向他解释,在他儿子的许多兴趣当中,对电脑的兴趣其实最有可能把他留在家乡。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全球性的家庭工业”。这听起来有点似是而非,其实不然。
在过去,如果你想要创立跨国性企业,就必须造就庞大的规模,在世界各地广设办事处。由此,不但能够处理公司的比特,适应当地的法律、习俗,还能控制产品的流通。
今天,由于有了互联网络,分处三地的三个人也能组成一家公司,打入全球市场。
随着白领阶层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取代,越来越多的人会受雇于自己,同时,也会有许多公司开始外购,以完成他们的工作。这两种趋势都指向相同的方向。到2020年,发达国家中最大的一群雇主将会是“自己”,你敢打赌吗?
对我而言,观察翻译成30种语言的《数字化生存》在各国被接受的不同程度,是很趣的一件事。在有些地方,例如法国,这本书与当地的文化制度格格不入,因此似乎比爱维养矿泉水还显得淡而无味。在其他国家,例如意大利,这本书则广受欢迎,引起热烈讨论。然而,最令我快乐的事情,不是这本书又上了哪里的畅销书排行榜,而是这一年涌来的几千封电子邮件:年纪比较大的人感谢我描绘了他们的孩子正在做或以后将要做的事情。年轻人则感谢我的热情投入。但是最令我感到满意和成功的,却是我那79岁的老妈妈现在每天都传送电子邮件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