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

作者:李暮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41

|

本章字节:11584字

?天、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雁过旧时


《声声慢》这词调名,始见于北宋晁补之词,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用白话文说,就是声声慢的“慢”其实就是说,在唱曲的时候要延长音调,缠绵不尽的唱出,求的就是回环往复,大约就有点咏叹调的意思。但是易安这阕《声声慢》却与众不同。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压平声字,调子也相对比较沉缓,而易安的这阕词却改押了入声韵,并且大胆地反复用了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也因此许多学者对这阕词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比如《词林纪事》引许蒿卢的批评说:李易安此词颇带伧气,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郑骞也认同许蒿卢的说法,意思也就是说这首词有点粗俗,他们不理解,许多年来人们都喜欢这首词是因为什么。所以说粗俗,大概是这首词的用字口白过重的原因。当代著名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对李易安的这阕词也持有不同看法,虽然她不同意评论这首词流于粗俗,但对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十四个字的超级叠加,认为颇有过头。


我们这里暂且不说这些过于学术的品评,但从一般的感觉上来说,这首词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词。


一天下来,孤独的女人,在孤寂的院子里转悠,这种景象,连想一想都会让人揪心,更何况是一个敏感的天才诗人。好像上天给了她不让古人的卓绝才华的同时,也给了她许多的不幸。


一般人都认为,李清照这个出身贵族的女人,前期是很幸福的,她的不幸大约也就以1129年,也就是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病逝开始的,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撕裂的心和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亡。一路上她基本上是沿着皇帝赵构先生的逃亡路线逃亡的,皇帝象征的就是国家啊。


真是耻辱的经历。


赵构一路抱头鼠窜南下,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金兵气势汹汹狗撵耗子般追得高宗跑到海里,不敢上岸,真他妈的机智,这老小子跑到了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一溜烟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苦苦地坚持着,战火中,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这些珍贵的文物。结果是连连灾祸临头,被烧的被烧,被抢的被抢,被偷的被偷,她半生心血不可避免地化为乌有了。


皇帝已经跑得不见了踪影,天下惶惶,李清照孤零零地站在战火苫荑的土地上,分外消瘦的背影被病恹恹的夕阳吞没。


时间,时间,时间碎裂如流水,而人从来就是被改变的,被留下的,被掩埋的。


她没有孩子,身边也没有什么亲人,她确实老了,在杭州,一个衰老的女人守着一个孤清的院子,情何以堪。


对于她颠沛流离的生活,人们有不少传说,也有说她改嫁过,有人说没有,其中真假,我真的不想去分辨,别人的痛总是不痛,人们惯常以观赏的态度看别人的喜怒哀乐,只是那种煎熬于水火的感受被大家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有一件事情基本是可信的。秋风里,偶有几个老友来访,她有一个姓孙的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也该学点东西了,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一把柔软的刀子剜心而入,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多余的。而她……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在落叶黄花之中,她吟出了这首几乎浓缩了自己全身痛楚的《声声慢》。


我看见这样一个女人,一身青衣,弱不禁风地徘徊在院落里,难以看清她的容颜,就是那身影分外的孤单,一卷书被清风无聊地翻弄开,浓黑的字迹在斑驳的光线下无声地倾诉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我的心是那样冰凉,是的,是结了冰。原本你应该幸福的,你应该看着他明朗的面容,问他想什么,是不是冷了,要不要加一件衣服,或者,你问他,自己的眉太淡,要不要再画一画……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易安——他叫你,回过头去,竹子在雕栏后飒飒地做响,错觉转换的季节竟然散发出了绵密的酒香,恍惚地记起来这样的声音,这样的风,就是这样的……嗯!你应他,然后露出一个笑脸,雁过旧时,或许只要去想一想,这一切都变成了真实的。你记起来的就是这些,秋天到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她寻觅的是什么呢?不好说,大写意的天下恍然,小写意的杯酒之间,你不把握这个女人柔弱的身体里,到底流淌着多么高亢激越的忧愤,你怎么会知道她的心?


嗟叹,我一直认为把李清照简单归为婉约派是不合适的,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诗《乌江》,就不必细说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笔力遒劲慷慨,几乎不像是出自女子的手。她这是借古讽今,最看不起的就是皇帝老儿死皮赖脸地保小命的穷酸劲。就是这首慢词也不能把它归为婉约。


一天一天,那种无处着落的情绪,让她难以安静,种种感觉怕是没有身陷生命泥淖的人难以体味的。


就说这伤心的感觉,酸楚,压抑,沉闷,用语言是难以讲明的。我总有一个很模糊的感觉,在脑子里一直缠绕着,一个人到底应该拥有多少反叛的力量才能让自己是个自由人?一个人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智慧才能把禁锢自己的樊笼打碎?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会被烙上他那个时代的烙印。好像是被驯养的牲畜,烙上了丑陋的特征,被时代出卖了,被改造了。


南宋的所有的文章和英雄都显露出来严重缺氧的特点。再没有一丝丰沛燥烈的原始气息。男人和女人都有被处以宫刑的迹象。真令人可悲。


李清照一个弱女子,感慨身世家国,发出的是吊祭自己悲哀和国运衰败的凄凉语,而岳飞的词句里面表达的却是对于朝廷的失望和无奈,是一个总有一种难以言明的相通之处。困厄之中,彷徨难言。


静静地坐着等待天黑的时候,脑海中一片灰色的混沌。十四个叠字要说明她当时的状态真是贴切不过,没什么不妥的,所以我觉得这十四个字堪称奇笔,不敢多用。而下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本来不会有什么问题,说得清楚。就是再下一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这里的“晚”字有了争议。一般通行版本都记着“晚”而另外一个说法还是“晓”好。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断定应为“晓”。因为写词是一整天的事情,晚来风急,就重复了。我就想不明白,写词写一整天这是个必然现象呢?还是偶然的呢?


还有的人说,“乍暖还寒”应该是早晨发生的事情,意思是说黄昏应该说是乍寒还暖,窃甚不以为然,还有一首词就是张先的《青门引》的第一句“乍暖还轻冷”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里的乍暖还寒几乎一样,可以比较一下,原词如下: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这首《青门引》,上片起首两句“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晚来风急。”倒是可以互相印证。张先写自己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在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在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开句并不是这首词最妙的,大家喜爱的是“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这是诗人设得一个奇局,秋千或起或落——你隔墙看到的那个怕不是少女李易安出来调皮,乘着月色蹴秋千吧?


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六十多岁了,客居江南久已,凄苦寂寞,旁人断难体会。佛说人生皆苦,我实在无力辩驳,应该怎样受用这些滋味呢?


回忆,回忆,回忆,仿佛之间,这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


屋子里一片漆黑,就这样安静地坐着——


“易安!”那是他从楼上叫我的声音,清亮柔韧得像初夏塘边的芦苇——那是很好听的声音。他叫我,声音里带着清清的笑意。夜幕降临的时候树梢发出沙沙的响声,有飞鸟的翅尖轻轻擦过水面:刷——刷——只有这才是永久不变的声音。仿佛一梦醒来似的,我飞快地站起身来,利落地点燃了那烧茶的紫陶炉子。烟袅袅而起的时候,哦,这才是我真正的生活。身后幽深昏暗的房间就是那向着永远延伸的时空,只要认真望着,还能够隐约看见心爱的人,他就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修长白皙的手指勾连着一支修长墨绿的苇秆,他在想他的心事,默默品味着自己的微笑和哀伤。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我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煮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写这首词的时候这名劫波渡尽的天才女人已经完全陷入孤寂了。在她的感觉中,时光开始混淆,觉得一切都已经不再透明,病痛中诗人年华凋零,躺在病床上,她似乎又想起了往事——


那一天的清晨里,很早的时候,明诚走了。睡梦中的她依稀还记得,他像往常那样早早地起来,动作的声音很轻。我仍旧矇眬着睡眼,也不知道他那天穿的是什么衣服,秋寒薄暮,也不知他会不会冷。


茶水轻轻的沸声中,我醒了。房间里如往日般弥漫了清淡醇濡的香气。很多年前,我还是幼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竟能够一一分辨出茶中每一样配料的香气,又过了一些日子,这些香气的概念都不再明晰了,他们混在一起,构成了我对阁楼的记忆,我慵懒地嗅着这些气息的时候,内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安逸和安逸中细雨般寥落的幽怨——这是没有怨恨的人的幽怨,一种极为高贵的奢侈品,一个人的一生中只能稍稍品尝一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一首词名《凤凰台上忆吹箫》,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忆吹箫》,吹箫之说是有典故的。


《列仙传拾遗》载,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作凤凰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凤凰台上忆吹箫》调名取意于此。这样的故事和欧洲的童话差不多,结局就是这一句话:“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调,始见于李清照,那时候赵明诚出门,清照留在家里,想他。于是就有了这词。其词义清新,不用多说,年轻女性内心委婉的感情,在上阕表现得非常动人,睡懒觉啦,头也不认真梳,脸上愁云满是,这样的心情怕是每个人都有体会。下片是虚拟: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个阳关,就是《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著名的送别流行曲。源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此以后“阳关”就代表送别了。


李清照念念难消的忧愁不难理解,和上一片一实一虚,吞吞吐吐,让人同感。


时隔多年想起来,倘若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是在午后,那眼看这一天将要过去的时候,我是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没有经过什么不幸。毕竟一件事情将要结束的时候,所能回忆起来的大多是欢乐,那欢乐也一定是浅浅淡淡的,浮光掠影。


但是很可惜,我喝了茶,丝毫没有睡意。黄昏过后,夜色缱绻,我已久坐在那里,没有丝毫事情可回忆的时候,我就想起这件事来。


想起我们分别的那个清晨,茶炉轻轻地沸响,其中飘散出来的清淡的香气,我睡得那么温暖和安逸,丝毫也感觉不到所谓生离的痛苦和死别的戚哀。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一个人了,我再没见过这样善良的一个人,绝对不会让人为他有一丝一毫的伤心。他那样的好,没有人不喜欢他,他的死也注定要许许多多的人流下悲哀的眼泪。于是他悄悄地打理好一切,原封不动的,刻意精心留下一种错觉,他没有离开,就算离开了,也有回来的一天。于是爱着他的人就不停地等待,等待的过程里又渐渐地把他忘记了。他就在那个时候,那个别人忘记他的时候,让人拆开他留下的那封信,泛黄的信笺上墨色已经淡了,那上面若无其事地说出一件事来:他死了,很久以前,所以也不会再回来了。


我也是人,也会忘记。当记忆渐渐消亡,我听到他的死,也感觉不到痛,日子太久,我也忘了应该怎样悲哀。此后的日子,应该怎样呢?


那时候我都没想过,喝着他最后一次亲手煮的茶,我坐在回廊前面:那里风和日暖,中庭弥漫了树叶沙沙摇动的声音,不急不徐,不紧不慢,一点痛苦也没有。好像有一种感觉,明诚从此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但是因为我没有亲自跟他告别的缘故,那一天风和日丽,浅浅地啜一口他豆蔻连梢煮开的茶,只勾起心中淡淡离愁,就是那种无比奢侈的感情,就是它。


就是这样的一个早晨,他走了,死了,再见不到了。而我仍旧无知无觉地喝着茶,无知无觉地活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清晨。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让我想起了,冰封在琥珀中的鲜活的生命。


那一瞬间,叫人实在无法怨恨他的残忍。


因为这种死亡一点痛苦都没有,死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