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思成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52
|本章字节:12970字
靖康变作,二帝被掳,高宗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改元建炎(公元1127年,适为金太宗天会五年),迄宋幼帝昺蹈海死(公元1279年),为时一世纪有半,是为南宋;后金之亡约四十余年。
建炎三年,金兵愈逞,高宗驻跸杭州,以州治为行宫,下诏罪己,自无心于宫室之营建。且适当金人破徐州,焚扬州,宋虽改江宁为建康府,升杭州为临安府,固未遑定都。及金人再度进迫,高宗出走,如越州,奔明州,又航于海入温州。行迹无定,百司零乱。金兵亦追迹至杭州,破越州,屠潭州。游骑又至平江、常州、镇江焚掠,江南处处尚在破坏中,及韩世忠、岳飞挫金将乌珠于江中,绍兴二年,高宗始又如临安。时军事稍振,臣下颇有建议奠都建康以图恢复者。高宗犹豫,“命守臣具图经画建康行宫”,又“命漕臣即平江子城营治宫室”,而尤属意临安。绍兴五年还临安作太庙,挫岳飞北进之策;乃显然欲早定行宫,以苟宴安,绍兴八年,乃定都焉。
高宗诏曰:“??朕荷祖宗之休,克绍大统,夙夜危惧不常厥居,比者巡幸建康,抚绥淮甸既已。??是故复还临安,内修政事,缮治甲兵以定基业。非厌霜露之苦而图宫室之安也??。”实则绍兴元年,已诏守臣修内司
百间[1],“二年九月,南门成,诏名行宫之门;三年诏梁汝嘉创廊庑于南门之内”[2]。四年八月,知临安府梁汝嘉奏明堂行礼,殿成。此即临安初创时
之正殿,盖“凡上寿则曰紫宸殿,朝贺则曰大庆殿,宗祠则曰明堂殿,策士
则曰集英殿,四殿皆即文德殿随事揭名也”[见注1]。高宗自绍兴初年蓄意议和,受制于秦桧,坐失兵机,迄三十二年禅位于孝宗,自“以秦桧旧地作
德寿宫,凿池引水,叠石作山”[3],优游其间,无非皆“图宫室之安”者,园苑建造之频,尤甚于其后诸帝。为太上皇时曾“甃石池以水银浮金凫鱼于
上。??指示曰水银正乏,此买之汪尚书家”[4]。实不失当艮岳之裔。南宋宫室制度,初创时因国耻未雪,诸多顾忌,未克任意施展,仅就州
城府治兴葺重造,故云“皆从简省”。临安州治本为钱王宫,地址虽较他州
宏敞,宋建之正殿,碍于时势,未曾侈大;及增垂拱,崇政“其修广仅如大郡之设厅”。《舆服志》云:“其实垂拱崇政二殿,权更其号而已。殿为屋五间,十二架,修六丈,广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间,修一丈五尺,广亦如之。两朵殿各二间。东西廊各二十间,南廊九间,其中为殿门,三间六架”
[5]。孝宗又以“殿后拥舍七间为延和殿,其制尤卑,陛阶一段,小如常人所居”[见注5],其“上梁文云:听朝决事,兼汴都延和崇政之名??”[6]。崇
政究与垂拱易名,抑与延和同为一殿,尚待考证。正殿宫阁无多,又随时异
额,勉袭汴都旧名,尤显其隘窄。及和议成,韦太后回銮,“宫中庆典复始”,禁城内外乃年年增建。绍
兴八年,作慈宁宫;绍兴十二年作太社太学;十三年筑圜丘,景灵宫及秘书省;十五年作内中神御殿(钦先孝思殿);十六年广太庙;十七年作玉津园,太一宫,万寿观??”。禁中则营祥曦福宁等殿及后苑堂阁。十八年至二十八年间,曾增筑皇城,外城及宫前丽正门御路,建执政府,筑两相第,太医殿,尚书六府等[7]。高宗禅位后所辟别宫,园苑及所赐府第,私园,亦多工巧靡丽,但建筑无宏大者。继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为习射蹴鞠,或揽湖山之胜,多为宫庭宴游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盖风雅有余,气魄
不足,非复中原帝京之气象,建筑多水榭园亭之属,大殿无所增置,史志美其名曰“务简约,不尚华饰,以遵祖制”耳。
临安外城“包山距河,故南北长峙”[见注3]。凡十三门,东壁有七门,西壁临湖有四门。其中涌金门为“北宋政和六年重建,颇极壮丽”[见注3]。
南北则仅各有一门:南即嘉会门,稍偏西与皇城丽正门引直;北曰余杭,亦
曰北关。外另有水门五。全城“东沿河(钱塘江)西至山岗(凤凰山),自平陆至山岗,随其上下,以为宫殿”[见注3]。形势乃不规则之山城。
“绍兴十八年,名皇城南门曰丽正,北门曰和宁,东苑曰东华。??皇
城周回九里”[见注2],南面丽正“其门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左右列百官侍立阁子,登闻鼓院,检院相对,悉皆红杈子,排列森然,门禁严甚”[8]。外城之嘉会门,营建亦精,其“城楼绚彩,为诸门冠”。盖南门为御道,“至丽正门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辂往来”[见注8],过南郊,从此幸郊台也。
自大内北出和宁新路,井市最盛,“南北宝玉珍异,花果时新,海鲜奇品,悉集于此”,一若汴京时之东华门外,和宁门之重要亦乃临安河道及市区地位所使然。门“在仁孝登平坊巷之中。亦列三门,金碧辉映,与丽正同,门外列百僚侍班阁子??”。其内因与宫中后殿密迩,故帝后臣僚率多出入于此。“皇后出宫,至祥曦殿,上升龙檐,出和宁门”。“皇帝御垂拱殿,
提举等官奉迎诸书至和宁门,步导至垂拱殿,各取合进呈??”[见注3]等。皇城内之宫殿,随事给名,后代改额,不易悉考。前殿建于绍兴四年,
行在所录谓之正衙,即文德殿,凡上寿朝贺宗祠策士皆御此殿,故或称紫宸,
大庆、明堂、集英。绍兴十二年,增建垂拱“以内诸司地为之”。“殿后有拥舍,孝宗改为别殿,是为延和便殿”[见注6]。东部丽正门内为东宫。建炎
初,“孝宗初育宫中,只造书院于宫门,曰内资善堂。??迨为太子,??
止建厅堂并诸宫属从屋。??光宗升储,建太子宫门。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创射圃为游艺之所。度宗时(几十年后)更为增广”[见注1]孝宗于乾道
初“辟射殿于禁垣之东,名曰选德”,及至淳熙五年,“中设漆屏,书郡国
守相名氏其上”,图事揆策于此,以示着意军机,周必大被旨撰《选德殿记》
[见注6]。殿近东华门,近臣常于此召入。“自北宫门循廊而左,转南为祥曦殿,西接修廊为后殿”[9]。而“钦先孝思在崇政之东”。
此外宁福寝殿及后妃等位于后苑偏宫之西部。称为南内,“苑中亭殿名
称可见者仅有复古殿、损斋、观堂、芙蓉阁、翠寒堂、清华阁、椤木堂、隐岫、澄碧、倚柱、隐秀、碧琳堂之类??”[见注5]。宁福殿后改为寿康宫,
光宗逊位后居之。复古殿、损斋均高宗所常御,为其观摩书画玩器之处,观
堂建于山顶,盖“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观堂为上焚香祝天之所”[见注9]。芙蓉阁则在山背,“翠寒堂以日本国松木为之,不施丹雘,白如象齿,环以古松”[见注9]。澄碧殿位置近宫池,“淳熙二年孝宗曲宴宰执??至一小亭中,前有大池,潴水平岸,其下为石渠贯亭,以函启闸,奔流入渠,其声如雷,上曰朕于饮食衣服宫室务从简俭,至所喜者唯此水尔??”[10]。内苑大略如此,实皆高宗所建饰,孝宗以后少有增置。
慈宁殿亦曰慈宁宫,为高宗因太后有归期而建,“上谓辅臣曰:行宫地
步窄隘,今营建太后宫,抵是依山因地势修筑??”,其址当在皇城前部西面山地一带。后易名慈福,慈寿,仍为各朝太后所居之殿也。宁宗开禧二年焚。
南宋内苑御园之经营,借江南湖山之美。继艮岳风格之后,着意林石幽韵,多独创之雅致,加以临安花卉妍丽,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莲、芙蓉、芍药、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体点缀,建筑成分,反成衬托。所谓堂与亭者最多,皆为赏玩花木,就近营建,如为古梅题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为蟠松作清华宫,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类也。高宗究心艺事,内禅后尤多闲情逸致,所营德寿宫苑内万岁桥,“桥长六丈,并用吴璘进到玉石甃成,莹澈可爱。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木建造,极为雅洁。大池十余亩,皆种
千叶白莲”[11]。德寿宫“在望仙桥东,高宗倦勤,即秦桧旧地筑新宫。??内禅后遂移
仗居焉。都人称为北大内。凿大池,续竹笕数里,引湖水注之。其上垒石为山,象飞来峰,有堂名冷泉,楼名聚远。又分四地为四时游览之所”。其中布置精雅,花木泉流,多有匾额亭榭之名,尤为新颖。至孝宗禅位亦居之,
改名重华宫[见注3]。外御园有玉津,聚景(东园),富景(西园),集芳,屏山诸园、玉津
园为帝王较射之所,在嘉会门南四里洋泮桥侧,清时在杭州龙华寺后,犹得
见。淳熙八年十年驾幸玉津园,韩彦直等扈从题名,俱正书摩崖。聚景园之南门在清波门外,北门在涌金门外,西湖之东岸也。亭宇皆孝宗御匾,尝请两宫临幸,后光宗宁宗亦皆奉太后同幸。乾淳起居注云:“淳熙六年??幸此园,太上太后至会芳殿降辇,上及皇后至翠光降辇,并坐瑶津西轩入御筵。??遂至锦壁赏大花牡丹约千余丛,又至清辉少歇,由翠光登御舟入
湖??泊花光亭,仍至会芳少歇还内”[见注11],其布置略可窥见。富景以芙蓉临池秀发,高孝两朝尝登龙舟卧看,建筑不详。集芳在葛岭,前临湖山,园归太后,藻饰甚丽,诸匾皆高宗御题。屏山园在钱湖门外,正对南屏,又名翠芳。理宗“开庆初,内司展建东至希夷堂,直抵雷峰山下??水环五花
亭外”。“内有八面亭”,其建筑显为纤细亭榭之属[见注3]。其它如庆乐园,光宗曾以赐韩侂胄,后复归御有。内多古桂,亦有“十
样亭榭,工巧无二。射圃,走马廊,流杯池,山洞,堂宇宏丽,野店村庄,
装点时景”,谢太后府园歇凉亭之布置,则尤着重滨湖亭馆之建筑。“有眉寿堂,百花堂,一碧万顷堂,湖山清观,皆宏丽特甚。??第宅百余间,后为元帅夏若水所居。??元夕放灯,上下辉映”。高宗所赐杨存中之水月园,
其中之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万柳”,亦为近水堂榭,西湖园苑之特征也[见
注3]。
南宋宫中殿宇无宏大之作,禁御则皆亭榭窈窕,曲径通幽,为优游忘世,高雅情绪之所托。其配属实创园亭设计之另一意识。北宋洛阳诸园,本已渐有江南气息,倾向雅素,避脱侈丽之作,着重自然之美。宫苑中延福开其端,艮岳继其后,因无天然湖山之便,蔡京用朱冲父子,以人工兴筑,致成花石之扰,反病奢狂。高宗定都临安,以园苑论,实得山川之助,继艮岳之态。造成庭园建筑之佳例。吴中则自政和以后,进奉花石,开始叠假山之风,为
之者愈多。其着者如光宗时之俞澂所作石山,秀拔有奇趣[12]。南宋建筑每单位之结构本嗣北宋崇宁格式。绍兴初“平江郡守王■承兵
火之余,兴葺官署学校,不遗余力,又重刊营造法式,即世所称绍兴本者,故其兴作犹遵奉汴梁遗法”[13]。证之今日江南最大南宋殿宇,苏州玄妙观之三清殿亦可识其大略,“此殿自南宋淳熙六年重建后,迄今七百五十余年,虽迭经修治,然迄无再建之纪录”[见注13]。
王■究心艺事,尤重建筑。平江府治“北垣之齐云楼,循城为屋,轮奂雄特,一时称最。吴人至谓兵火之后,唯王■重建此楼,差胜旧制”[见注13]。
此盖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等同一性质之城上台观也。其下为府治宅堂
北之斋园,亭轩柱廊,亦皆■之经营。绍兴十五年,又绘大成殿两庑,创讲堂辟斋舍。十六年重作圆妙观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召画史工山林人
物楼橹花木各专一技者,分任其事,极其工致”[14]。■与梁汝嘉先后直宝文阁,皆监修平江府治及临安行宫最力者,北宋建筑遗法之得以传播江南,■尤有功焉。盖当时民间建筑严受限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微官府之不时兴修,建筑艺术及法式最易废弛。董其役者,既以旧法为重,则技术虽有演变,系统究不中断。
宋代陵寝依其分布,可别为三区。“保定诸陵,皆开国后追建者;巩县为太祖,太宗以下诸帝后之陵,及乾德间徙建之宣祖安陵,在宋陵中规模最为宏巨;最后为南渡诸帝之陵,权厝于会稽宝山,称为‘攒宫’,示异日恢
复中原,归葬巩洛也”[15]。北宋陵寝北域悉围以竹篱,谓之“篱寨”。篱寨有内外之别,外篱在前。
建有神御殿,斋宫,东西序,神厨,库室,公宇等,位在山陵下,故称“下
宫”。“外篱之后为内篱,其范围包括石象生,献殿,陵台,谓之上宫”。上宫为陵之主体,其平面布置系“于南端建有鹊台,次乳台,次象生,次神
墙,每面各辟一门,门内更为正方形之陵台,其下即帝后埋骨所也”[见注15]。南宋攒宫制度,比之巩县诸陵,则大小悬殊,不可同日而语;然除象生
陵台数者外,其上下二宫,犹能具体而微,遵奉旧制。诸帝攒宫,凡所设施,
乃参酌时宜,适合南渡后之物力,故废象生神墙及方上陵台,而藏梓宫于上宫献殿之后,为***屋覆之。明清方城明楼之制,或即由此演变,而又另成形制,盖亦迥然与古代陵墓布置不同。此实研究我国陵墓沿革之可注意者。永思陵者,高宗之陵也。建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冬,至翌年春季落成。陵之规模及间架尺寸,与彩画瓦饰材料,见于周必大思陵录者
异常详密[见注15]。“下宫之构成,系以前后殿与殿门回廊为主体,其外周以围墙一重,外复以竹篱绕之”。上宫部分,其外亦有篱门,内有红灰墙,周回六十三丈五尺,叠砌“鹊台”两堵。内为殿门,面阔三间,其内为火窑子,更内为献殿。“殿面阔三间,为上宫之主体,其后附***屋三间,设皇堂石藏子,置梓宫于内。殿外绕以砖砌之阶,施勾栏十七间,正面设踏道”。思陵录中关于结构尺寸甚详,尤以大木方面,柱高与开间面阔之比例等,对于宋代结构式样研究极有俾助,故洵足宝异也。
[1]《行在所录》。
[2]咸淳《临安志》。
[3]《南宋古迹考》。
[4]《宋史?高宗本纪》。
[5]《宋史?舆服志》。
[6]《玉海》卷百六十。
[7]《历代帝王宅京记》。
[8]《梦粱录》。
[9]陈随应《南渡行宫记》。
[10]《宋会要辑稿》。
[11]乾淳《起居注》。
[12]《哲匠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
[13]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三期。
[14]光绪《苏州府志》卷四十四。
[15]陈仲篪《宋永思陵之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