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红楼梦》之精神1(1)

作者:王国维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42

|

本章字节:7994字

【原文21】


裒伽尔[1]之诗曰:


“yewisemen,highly,deeplylearned,


whohinkiouandknow,


how,whenandwheredoallhingspair?


whydoheykissandlove?


yemenoflofywisdom,say


whahappenedomehen,


searchouandellmewhere,how,when,


andwhyihappenedhus”


译文:嗟汝哲人,靡所不知,靡所不学,既深且跻。粲粲生物,罔不匹俦,各啮厥唇,而相厥攸。匪汝哲人,孰知其故?自何时始,来自何处?嗟汝哲人,渊渊其知。相彼百昌,奚而熙熙?愿言哲人,诏余其故。自何时始,来自何处?[2]


裒伽尔之问题,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也。人有恒言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恶。”[3]然人七日不食即死,一日不再食则饥。若男女之欲,则于一人之生活上,宁有害无利者也,而吾人之欲之也如此,何哉?吾人自少壮以后,其过半之光阴、过半之事业,所计画、所勤勤者为何事?汉之成、哀,曷为而丧其生[4]?殷辛周幽,曷为而亡其国[5]?励精如唐玄宗,英武如后唐庄宗,曷为而不善其终[6]?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7]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8]人苟能解此问题,则于人生之知识,思过半矣。而蚩蚩者[9]乃日用而不知[10],岂不可哀也欤!其自哲学上解此问题者,则二千年间,仅有叔本华之《男女之爱之形而上学》耳。诗歌、之描写此事者,通古今东西,殆不能悉数,然能解决之者鲜矣。《红楼梦》一书非徒提出此问题,又解决之者也。


【注释】


[1]裒伽尔:今译伯格(17471794年),德国诗人。


[2]这首诗用现代语言来翻译的话,大意是:


智者啊,你们的学识高深而渊博,


你们可想过,可懂得,万物是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交合的?


他们是如何地彼此爱抚,彼此触摸,又为什么会这样呢?


智者啊,你们倒是说说,


我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搞明白,请告诉我:这是何时发生的,何地发生的?


又是如何发生的,因何发生的?


[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恶:出自《礼记·礼运》,原文还有下半句: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人的大欲与大恶既是政治家、思想家永恒关注的问题,也是宗教家永恒关注的问题,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大谈解脱之道,根底上也是由对这大欲与大恶的思考中来的。


[4]汉之成、哀,曷为而丧其生:“汉之成、哀”即汉成帝和汉哀帝。汉成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好色之君,《飞燕外传》的男主角,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荒淫无度,还留下了一句名言,说赵合德的怀抱是“温柔乡”,并感叹说:“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白云乡比喻仙境,汉武帝一生都在求成仙,汉成帝却比较“脚踏实地”,认为美女的怀抱比成仙更加值得追求。)汉成帝用生命实现了他的理想,绥和二年三月,已经被女色掏空了身体的他暴死在赵合德的怀里。


汉哀帝是汉成帝的继承人,他原本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好青年,有鉴于汉成帝的荒淫,他在即位之初也很想施展一番作为,但无奈有心无力,最后只好自暴自弃,也到声色犬马之中寻找寄托去了。


汉哀帝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断袖之癖——男宠董贤和汉哀帝一起睡觉,汉哀帝先醒了,必须起身上朝,但发现衣袖被董贤压着,他不忍叫醒董贤,就轻轻地割断了衣袖。汉哀帝和董贤是古代同性恋的楷模,董贤因为担心汉哀帝身体不好(汉哀帝即位之后得了痿痹之症),永远贴身服侍,放假也不离开。而汉哀帝对董贤更是倾尽一切,甚至打算让董贤来做皇帝。董贤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果断地拒绝了。汉哀帝的身体也一直没能好起来,在位不到七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五岁。


[5]殷辛周幽,曷为而亡其国:殷辛即商纣王,商朝的末代国君。在传统的认识里,他和夏朝的末代国君夏桀并列为昏君的典范。据说纣王沉迷酒色,宠爱美女妲己,还搞过著名的酒池肉林,使男人和女人们在其间裸体相追逐。但至少从孔子的学生子贡开始,就对纣王是否真有那么坏已经产生了怀疑。顾颉刚在1924年写过一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把被视为原始材料的《今文尚书》里所述的纣王的罪恶梳理了一遍,发现也只有酗酒、不用贵戚旧臣、进用小人、听信女人之言、相信上天保佑自己、不留心祭祀这六大罪状,远不如战国传闻中的那么夸张。


周幽,即周幽王,西周的末代国君。西周的灭亡原因,传统看法都认为是周幽王宠爱美女褒姒。《诗经·小雅·正月》清清楚楚地写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史记》里还记载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件,说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派人点起了召唤诸侯勤王的烽火。诸侯看到烽火,以为王室有难,纷纷派兵赶来救驾,赶到之后却发现受了骗。这种戏剧性的场面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后来敌人真的来了,周幽王赶紧点起烽火,但诸侯们已经没人再相信他了,西周便就此而亡。


但这些记载暴露了许多疑点,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烽火台是直到汉代才有的。当代学者们重新研究过西周的亡国经过,驳正了一些旧说,但也支持了一些旧说。虽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属实,但周幽王宠爱褒姒确实引起了王位继承人问题上的激烈冲突,由此而爆发了后来的战争。


[6]励精如唐玄宗,英武如后唐庄宗,曷为而不善其终:唐玄宗李隆基和后唐庄宗李存勖都是由励精图治、英明神武转为声色享乐,结局都很凄凉。唐玄宗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开元之治”创造了盛唐气象,但由于晚年宠爱杨玉环,懈怠了政务,结果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流亡。


李存勖是沙陀族人,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本来也算一代英主,但后来宠信伶人,多用伶人为官,还大肆搜罗美女。到了公元926年,皇甫晖作乱,李存勖逃出洛阳,伶人郭从谦趁机起兵,李存勖在乱军之中身中流矢而死。


[7]倍蓰:许多倍。“蓰”的字面意思是“五倍”。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8]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如果不结婚、不做官,七情六欲就会减掉一半,语出《列子?杨朱》。《列子·杨朱》的这部分内容与王国维的认识很合拍。——杨朱说:百姓之所以无穷无尽地忧劳,都是为了四件事的缘故:长寿、名声、地位、财富。因为这四件事,所以人们才会怕鬼神、怕外人、怕权势、怕惩罚。人有了这四愿和四怕,也就丧失了其本性,他的生命也就是受到了外物的控制,而不再是由自己做主。反过来想想,如果顺应自然,为什么要贪图长寿?如果不以尊贵为意,为什么要贪图名声?如果不追求权势,为什么要贪图地位?如果不在乎富足,为什么要贪图财货?人若没有这四贪,命运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所以俗话才说:“人如果不结婚、不做官,七情六欲就会减掉一半;人如果不穿衣、不吃饭,君臣之道就会自然消失。”


[9]蚩蚩者:无知的百姓。


[10]日用而不知:每天都在用,却不知道自己在用。这话原本是形容“道”的。语出《周易·系辞上》:“一阴之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解说】


裒伽尔(今译伯格),是德国狂飙运动时期的诗人。他这首诗原是德文,王国维从英译本转译过来,不过在今天看来,英文译本反而比王国维的古汉语译本更好懂了。伯格在这首诗里追问世间的智者们,天下众生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么都是异性相吸的情形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也是这样呢?


王国维说,伯格的这个问题不但是一个人人都有的问题,更是一个人人都未解决的大问题。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恶”,指出人类最根本的欲望无非是食、色两种,但仔细想想,这两种欲望却很不一样:一个人七天不吃饭就会饿死,一天不吃饭就会感到饥饿,显然食欲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东西;而***则不然,对人有害而无利,一个人禁欲一辈子也能活得好好的。可为什么异性相吸之心还是如此之重呢?


想想我们自从成年之后,过半的时间、精力到底都用在哪里了呢?汉成帝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死于荒淫;汉哀帝宠爱董昭仪,患痿痹之症而死;殷纣王、周幽王因女色而亡国,就连精明强干的唐玄宗和后唐庄宗也误在女色一事上。


换个角度来想,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维持生活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却为什么我们会有无尽的忧劳呢?古人说过,只要人打定主意不结婚、不做官,烦恼就会减少大半。那么,人如果能解决掉情欲这个问题,对于人生的知识也就解决过半了。普通人浑浑噩噩于情欲之中,却不去深究这个问题,实在可悲可叹呀。


那么,有没有人解决过这个问题呢?——有,但凤毛麟角。王国维以为,两千年来在哲学领域里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专论男女之爱的一篇;而在文学领域里,描写男女之爱的作品虽然数不胜数,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却罕见至极,而《红楼梦》这本书不但提出了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