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庆伟
|类型:武侠·玄幻
|更新时间:2019-10-06 11:20
|本章字节:3600字
王恂,字敬甫,出生于公元1235年,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是元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并以其学识渊博、才华惊人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历任太子赞善、国子祭酒、太史令等职,曾与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郭守敬共创新历,即《授时历》。
王恂小的时候,以一个“无师自通而识字”的故事,被称为神童。
在王恂三岁那年的一天,他的父母及家人在书房整理图书,王恂也在那里东翻西翻。家人怕他把书撕坏,顺手拿了一本没有什么用处的书给了他,让他去旁边翻着玩。
小王恂拿着这本书,在一边翻来翻去,不一会儿,忽然指着书上的两个字说:“这两字我认识:一个念‘风’,一个念‘丁’。”
母亲刘氏感到惊奇,过去一看,见王恂所指的两个字,果然是“风”和“丁”。父亲及其家人无不惊喜异常。
他的父亲王良感到纳闷道:“并没有人教过他,他怎么认识这两个字呢?”
他的母亲刘氏则顺口道:“无师自通嘛!看来这孩子将来必然和你一样,是个大学问家!”
从此,母亲刘氏便开始教他读《千字文》,希望他能早日成才。
事情传出后,王恂便以“无师自通”被称为神童。
王恂果真是“无师自通”吗?后来,还是王恂自己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解开了这个秘密。
原来王恂的父亲王良是个大学问家,诗、书、礼、易无所不通,尤为通晓天文、律历,金朝末年曾在中山府任职。后因民众发生暴乱,王良弃职而去,专攻学问,手不释卷。
就是在这期间,王恂降生于世。在他会跑着玩的时候,每当父亲读书、吟诗,他都在旁边,学着父亲的样子,又读又吟,摇头晃脑。由于王良专心致志,并未注意王恂的这些行动,总以为他是在念着玩,没想到时间一久,王恂便识了不少字,这才出现了他“无师自通”的一幕。
王恂在父亲王良的影响下,很想读书,可是因为他年龄太小,总是没有人教他;现在他见母亲开始教他读书,心中当然高兴,学得也十分认真刻苦。结果一本《千字文》,不到一个月时间,便能倒背如流。随后,王恂在母亲的帮助下,又读了不少其他启蒙读物。
父母见王恂天资过人,聪明好学,在他刚满六岁的时候,就送他去上学了。在学校里,王恂年龄最小,个子最矮,但学习成绩却是最好;即使如此,他仍不满足,学习照样十分刻苦,往往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去院里捉迷藏,唯独他一人仍伏案读书。
老师感到奇怪,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出去和他们玩一会儿呢?”
王恂回答说:“圣贤讲的这些话,不但有哲理,而且很实在,我读他们的书,就像听他们在和我交谈一样,心畅意爽,非常痛快,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乐趣的呢?”
老师听后,感到这哪里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说的话,于是对他更加重视,每有所问,都要尽自己的能力给王恂一个满意的回答。
因为王恂的父亲精通数学、历法,所以,王恂也渐渐对数学、历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放学后,便和父亲一道读数学和历法方面的书,并时常提出一些问题请父亲回答。王良见他精力充沛,学得认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浓厚兴趣,很是高兴,便倾自己终生所学,全面地向他传授知识。因此,王恂十三岁的时候,不仅精通了《九章算术》,而且对天文、历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到他十六岁时,在数学、天文和历法方面的学问,就已经远近闻名了。
公元1251年,太保刘秉忠北上途中,路过中山,听说了王恂的名字,便专门去唐县召见他。通过当面测试,深为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在数学方面的知识而大感震惊,于是,在他到北方办完事南返的时候,把王恂带回京师,推荐给时为藩王兼漠南总管的忽必烈,被任命为伴读、起居舍人。忽必烈即位后的第二年,任命王恂为太子赞善,领国子祭酒。公元1276年,王恂奉命与郭守敬、许衡等人共修历法。经过几人数年的合作奋战,历法终于修成,以3652425天为一年,1~229530539日为一月,从而出现了中国天文史上的一部很精良的历法,取名《授时历》,颁行天下。随后不久,王恂便被任为太史令。
公元1281年,王恂的父亲去世了,终年九十二岁。王恂终因悲伤过度而病倒了,就在王良去世后的不几天,王恂也离开了人间,终年四十七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