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卢梭年表(2)

作者:卢梭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50

|

本章字节:6340字

后因《关于法国音乐的信》被取消了免费进入歌剧院的权利。


1754年卢梭42岁


和果佛古尔、瓦瑟结伴前去日内瓦,发现了果佛古尔的恶行。受到日内瓦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恢复了其在日内瓦的公民权,重皈新教。


探望华伦夫人,并为华伦夫人的衰老和贫困而伤感。


开始起草《政治制度论》。后来选取其中一部分出版为《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卢梭阐发政治思想的经典之作,论述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他看来一个合理的政治状态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社会契约。在这个契约中,每个人都通过放弃自己天然的自由,来实现契约的自由。全体人民的意志集合成了一个公意,而主权者代表这个公意进行立法,之后人民选出执政官按照法律来管理社会。卢梭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利选举执政官,参与一切公共事务。政府的一切行为都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进行。


由于厌恶了频繁的社交生活,常常到树林里散步。


1755年,孟德斯鸠去世。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导致三万人死亡。


1756年卢梭44岁


和瓦瑟迁往退隐庐。退隐庐原是埃皮奈夫人的房产,卢梭在退隐庐期间得到埃皮奈夫人的资助。在退隐庐生活将近两年,尽管无法完全避免交际,但卢梭还是很享受这种孤独宁静的乡村生活的。


1756至1763年发生“七年战争”。交战双方是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集团:一方为普鲁士、英国,另一方为法国、奥地利、萨克森、瑞典、俄国等国。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和海域在欧洲、非洲和印度等地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最终以英国和普鲁士的胜利而告终。


1757年卢梭45岁


与乌德托夫人恋爱,因此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创作《新爱洛绮丝》,并沉浸在对故事情节的幻想之中。这部书信体表达了卢梭对爱情的理想,作品中的朱丽是卢梭理想的爱情对象,他通过家庭教师圣·普乐和贵族小姐朱丽的不幸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自然感情的伟大,批判了封建婚姻的荒谬和违反人性。


开始准备创作《爱弥儿》。


于年底搬出退隐庐,迁至蒙莫朗西居住。在《爱弥儿》一书出版之前,卢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卢森堡夫妇的庇护和资助。虽然《爱弥儿》是一部伟大的教育著作,但也是给卢梭带来沉重灾难的一部著作。卢梭没有亲自教育过自己的任何一个子女,却仅是通过想象写出一部教育名著,在书中以极大的热情来培养“爱弥儿”。卢梭主张,从教育儿童开始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和不平等现象,培养自然发展的健康的下一代。他提出自然教育,主张让人服从自然的法则,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发展,通过生活和实践,让儿童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儿童获得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


1761年卢梭49岁


《新爱洛绮丝》出版,此书受到女性读者的热捧。


卢森堡元帅去世。


1762年卢梭50岁


由于出版《爱弥儿》,法国法院对卢梭发出了逮捕令,查禁了他的书。


其实在《爱弥儿》出版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卢梭已经渐渐感到气氛不对,但是他认为自己是正直无辜的,因此并不感到慌张。


《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出版。


巴黎大主教毕蒙对《爱弥儿》发出禁令,不久之后,巴黎高等法院也发出禁令,并且下令逮捕卢梭。在之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卢梭一直都在逃难。他不得不在各种谴责、迫害甚至是密探的监视下生活,这让他变得敏感多疑,以致后来不断地怀疑身边的人要谋害他。


卢梭从巴黎只身逃至日内瓦,然而日内瓦当局却焚烧《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下令追捕作者。


逃到伯尔尼,再次受到驱逐。


华伦夫人去世。


1763年卢梭51岁


卢梭逃至普鲁士辖内的纳沙泰尔,和瓦瑟一起居住在莫蒂埃。结识了乔治·吉斯元帅。


接受了普鲁士国王的庇护,但还是拒绝接受国王的馈赠。获得纳沙泰尔公民权,放弃了日内瓦公民权。


出版《致毕蒙教皇书》,抗议教会当局对他的迫害。


1764年卢梭52岁


出版《山中书简》,以责问日内瓦当局的不当行为。


德·布达福柯——科西嘉解放运动领袖,邀请卢梭为科西嘉起草宪法。1765年卢梭53岁


《科西嘉宪法草案》出版。谢绝了普鲁士国王授予的年金。


迁居至伯尔尼的圣皮埃尔岛,瓦瑟搬来和他一起居住。在享受了几个月宁静的隐居生活后,卢梭再次遭到驱逐。


在巴黎,伏尔泰的《哲学辞典》和卢梭的《山中书简》一起被焚烧。卢梭独自潜回巴黎。


1766年卢梭54岁


在大卫·休谟(1711—1776)的带领下,与瓦瑟前往英国休谟家避难,后来和大卫·休谟发生冲突,又前往英国武通。


编写《植物学术语词典》。


开始写作《忏悔录》第一卷。《忏悔录》创作的目的,比起忏悔来说,更像是辩护。在逃难的四年中,卢梭受到了很多诬蔑、迫害和攻击,他认为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为,澄清自己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忏悔录》是卢梭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一点点写成的,他希望展示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况,毫不避讳自己的恶,更不避讳自己的善。他敢于披露自己的一切,让人们自由地去评判是非。


1767年卢梭55岁


一位英国友人替他领取英王乔治三世赐给他的年金。


误解英国友人,化名勒努,潜回法国加莱。


《音乐辞典》出版。


1768年卢梭56岁


与瓦瑟正式结婚。


去格勒诺布尔进行植物学考察,并和植物学家通信


仍旧以抄写乐谱为生。


1769年卢梭57岁


迁到布戈市农场居住。


创作完成《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开始重新使用真名。


1770年卢梭58岁


重返巴黎,开始誊写乐谱和作曲,准备写作《对话录》。参加了植物学家儒锡叶领导的采集标本旅行。


《忏悔录》第二卷完成。


1771年卢梭59岁


在瑞典朗读《忏悔录》,后因埃皮奈夫人提出请求,朗诵会被禁止。


由于波兰威尔豪斯基伯爵的邀请,创作《对波兰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计划的考察》。


1774年卢梭62岁


结识了生物学家拉马克。


1775年卢梭63岁


在卢梭并未同意的情况下,他的歌剧《匹克马梁》在法兰西歌剧院上演,取得了成功。


1776年卢梭64岁


完成了《对话录》的创作,本想将之放在圣母院的祭坛上,但并未成功。开始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但并未完成。


在散步时被马车撞伤。


1777年卢梭65岁


卢梭健康恶化,被迫停止抄写乐谱。生计十分困难。


1778年卢梭66岁


到巴黎附近的埃尔默农维尔庄园生活。


罗伯斯庇尔(1758—1794)慕名来访。


在爱隆美尔镇病逝,被葬于爱隆美尔镇,其灵柩于1794年被迁到巴黎国葬所。


法国大革命于卢梭死后11年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