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生的布局(1)

作者:苏芩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0

|

本章字节:9408字

导语


即便是不懂画的人,也能一眼看得出中国画和西洋画最不同之处:西洋画,满;中国画,空。


一张画纸,画得满满当当不留一点空白,是西洋油彩画。


一张画纸,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是中国画。


梵高浓墨重彩成为惊艳传世之作,齐白石水墨丹青也是画界传奇。


西方的热情,中国的素雅。


一张五彩,映出的岂止山水草木?


那其中,更有处世的方圆之道。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余白。


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


中国画和中国话,总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的土地上,处世交往,话语间常常需要“留白”。


抑或说,留白,是剖除不必要的旁枝杂蔓。


有些话,想说五句。


其实只两句对方便明白意思。


剩下的三句,跟主题不再有过多关系,只是满足你的倾诉欲。


听多了,对方反会腻。


交往之道,皆是这样的潜规则:


两人交往,谁的话越多,他的话在对方心里越没分量。


越是话多之人,往往挚友不多。一则话多总易误伤旁人。二则心讲得太明白,别人会减少了与你交心的兴趣。


真正有分量的人,只会讲有分量的话。


一个敢于少讲话的人,必定是对自己话中传达的威力有信心的人。


信少,所以言多。


威重,故而言贵。


这一点,在社交关系中一定要牢记。


如果你对面的某一位,看你的眼神中少了几分的敬意,提醒你,可以减减自己的话量了。


行事时稍留一着,能让你多几分应急的把握。


言谈间稍留一句,能保你多几重服人的稳重。


衣若素雅,能凸显你的脸庞。


妆若素淡,能映出你的气质。


有些地方,注定要着墨少一点。否则,它会抢了要害之处的风头。


人生总需要留白。


总是那些人生的留白,让你看起来更为丰富。


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


世故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明明你拥有它,却抵死不愿承认。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


你的世故不在你的嘴里,它只在别人的眼里。


童颜世故


有些人,知世故却不世故。这类人,不论男女,都有一大堆倾慕者。


有些人,世故也知世故。这类人,不论男女,都有一大堆经验。


有些人,世故却不知世故。这类人,不论男女,都有一大堆麻烦。


我们生活的世界,半数以上是这第三类人。


之前大家认为,世故,是因为我们受的伤害多。


现代的世故,并不单单是伤痛经验的累积。并非是每一个世故的人都久经过沙场。他们其中,甚至大多数初出茅庐、青涩的面孔上布满了利益的世故心。


被人情世故摔摔打打过的人,世故一点,并不可怕。有了经历,也就拥有了驾驭世故心的能力。


从未被人情世故摔打过的人,满心世故,这才最可怕。没有过那些经历,他也就只学会了张狂的势利!


最最令人心寒的一种世故,是在从小的生活环境中一点一滴养成的。那种世故,甩也甩不掉。那种世故,成了性格。


我们生活的周围,总是不乏此类父母。


小人物见了小人物,会搂紧孩子说:“离那叔叔远点。别跟他学,一辈子没出息!”


小人物见了大人物,会怂恿孩子说:“快叫伯伯阿姨,长大后让伯伯阿姨带你去见大世面好不好?快去快去,跟伯伯阿姨亲一亲!伯伯阿姨是有大本事的人!”


每每面对孩子那些单纯幼稚似懂非懂的眼神,只感到一阵阵悲从中来:人的世故,大概就是这么一天天炼成的,从小便长进了性格里!


孩子的成长,总带有太多父母的主观色彩。父母恨不能代替子女的一切,甚至包括成长!


见到这些被父母灌输尊富鄙贫思维的孩子,有时候会想:二十年后,这些孩子会什么样?


想来想去,大概只有一个样子:跟他们的父母相类。


父母们,别以为把孩子推向大人物的怀抱,他便真能走向那个你可望不可即的世界。那个世界里的人,看世故看得比你透!


真的。童颜世故,谁都不爱!


人都想把别人看穿,又都怕被人看穿。


那些看穿了的人会假装看不穿。


这个游戏的规则,就这么一直被一代一代的遵守着。


看穿,看不穿


距离产生美。


大多数人会把原因归结为:太频繁的接触会让心理产生过度适应乃至疲惫感。距离太近,接触太多,新鲜感也便不新鲜了。


这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人心更有隐秘。


人有一种共有的心理特性:怕被别人看穿。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在处理“人际距离”问题上都会格外的谨慎。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两个人的交往途中,距离一旦过近,接下来必然会有一小段的交往冷却;距离若是突然过远,紧接着两人又都会加劲亲密起来。


这些举动可能存在于每个人无意识的处事中,确确实实,人,大都是喜欢居中型距离的物种。


那些深算之人,肯与对方拉近一点距离,有时是一种投资,是为换取对方的信任。


另有一些人,希望对方把他当自己人,他的心里,永远不会将对方彻底当成自己人。


他们总认为,只要在自己内心,人为的保留这样一份距离,那么永远,自己就不会被彻底看穿,自然更不会被彻底征服。——人人都爱那一点点距离感,怕被“看穿”的背后,都是怕被征服。


强势的人,不怕被看穿,因你看穿了他,也只能更服他。


平凡的人,所有的自信,都只来源于心底私藏的一点点神秘。


即便是朋友之间,如果猛的一下把心理距离快速的拉近,会一时间让双方产生自由紧缺的不适感。不论之前彼此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多少优点,接下来,都会开始不断的去发掘彼此身上的缺点。这是突然的过近人际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排斥反应。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与亲友之间维持适中的心理距离。不论在谁面前,都不愿当一个随时随地被看得清楚仔细的透明人。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意味着处世方式和行事手法的各不相同。


人际关系,说到底,就是距离关系。


这就意味着,不论与谁的交往,你要懂他们,但不必把他们打听得太仔细。


谁都不希望被看穿,同时,谁又都希望能把周围的人看穿。


于是在自己所能的范围内,总有更详尽的去收集对方的资料,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就会把你所收得的这些信息施展出来,隐隐的,人总是认为,谁了解更多,谁就更有主动性。


所以,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有竞争。有时是竞名逐利,有时是争夺感情,更多的是竞争交情的上风、关系的主动权!


看穿,也分几种境界:


下者,看穿也说穿。这样的人交友难有长久挚友。


中者,看穿不说穿。这样的人不愁没人愿与他做朋友。


上者,看穿却装看不穿。这样的人,内心是有大意图的。


对于聪明好胜的中国人而言,揣着明白装糊涂,实在太难。


能做到看穿但不说穿。也是本事。


好戏不怕晚,好话不怕慢。


即便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急脾气也需修炼慢表情。


说话慢一点


形容一个人脾气急、性子火,可说他是快人快语。


快人说快语,舌头不打结。不论问或是答,总是脱口而出。


我们都不会太讨厌快人快语的他们。但绝大多数时候也未见得喜欢与快人快语的他们相交共事。


讲话急不可待如水泻闸,话里纵然没有任何恶意,但话音太快,也是一种不讨喜。


美国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说话语速快、语调夸张、抑扬顿挫的人并不容易说服对方;相反,那些语速缓慢、沉稳有力且适时停顿的人,会更容易有说服力。


滔滔不绝的讲话,就等于没有给对方留任何思考时间;语调变化太多,则会使人显得不可靠。既然是谈话,那就是两个人的事,只有你在讲的同时,对方领悟到脑子里,这话,才算说的有意义!


说话,需要注意节奏。


答话,更需要注意方法。


总有些人,同样的话,能说出不同样的味道。


那是他掌握了节奏的妙处。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节奏,有时比内容重要。


多年前,曾遇到过一个以“善于说服他人”著称的前辈,大家盘问他“说服”的技巧,他笑呵呵地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只不过我这人性子慢,说话也慢,回答别人问话时总要迟上几秒钟。也许大家就是喜欢我这慢性子吧。”


大家都愤其自私、不肯向晚辈交底。


时隔多年,再忆他的话,忽而懂得了“答话之慢”的妙处。


在向对方提问的时候,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一定,是最希望得到他最真的心里话。


如何判定他接下来说的是不是心里话呢?


事实上,也许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人最喜欢用的一种办法是:看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过脑子。


过脑子的过程,思索的过程,时间,是可以证明的。


两个并不太相熟的人,因彼此的陌生感,无从判断对方的真心之际,会用更多的旁枝因素去揣度真相。


所以,社交场合下,遇到对方的提问,在回答他们之前,请稍加停顿。


即便你早已对答案了然于心。即便你早已整理好语序和语调。


还是,请慢一点回答对方的提问。


这两秒钟的迟缓,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思考中。


肯思考再作答的人,表明了是对对方的重视。


急性子也要慢修炼。


胜利在望,就看你慢不慢的下来这最后一步!


对人要好,不要太好。


不然不仅朋友交不到,身边的人也会离你越来越远。


“过度投资”使不得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如同任何一种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所得,不少于所付出。如果,所得少于所付出的,或者,所得,大于所付出的,都会导致人的心理失衡。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在大观园里是“及时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出钱又出力,帮过不少园中姊妹,黛玉、湘云、邢岫烟……无不受过她的恩惠。宝钗交友,那是很舍得花钱。


大观园姑娘们也常常念叨宝钗的好处,只是有个奇怪的现象:众姊妹口口称赞“宝姐姐好”,宝钗在贾府却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挚友。大家闲来无事,反倒更愿去黛玉屋里玩耍,书中从来无一处写众姊妹相约去宝钗家玩闹的。


谁让,宝钗对人的帮助,是不求回报的!


时间慢慢长了,大家对这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姐姐敬而远之。谁都不想欠她太多。


人际投资,可以帮你交到朋友。


过度的人际投资,却难帮你交到心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