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纳兰秋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8 05:28
|本章字节:43488字
朱元璋的童年和少年充满了苦难,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放牛娃,乞丐,和尚,都曾是他日后成为大明帝国开国皇帝后不愿提及的不光彩的往昔身份。好在他有马皇后的陪伴。马秀英虽是红巾统帅郭子兴的养女,但却是个苦出身,招赘朱元璋后,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并肩度过苦难岁月,用亲身的事迹见证了爱情的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从苦难中并肩走来,最后到达了胜利的终点。令人感动的是:终点之后,爱情仍在继续,历久弥坚,历久弥笃,使他们成为皇帝夫妻中的楷模。
苦难的童年和少年
元朝末世,天下大乱。
一是朝廷横征暴敛,二是民族政策失败,导致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庞大的元帝国就像一锅煮沸了的开水,煎熬交困,渐渐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眼看着局势危如累卵,元朝的皇帝不加警醒,照样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回想起成吉思汗雄心勃勃征服欧亚大陆的光辉和梦想,忽必烈信誓旦旦统一中国的豪情和壮志,这些不成器的后代子孙,他们的纨绔行径,拙劣表现,一定会令他们祖先的在天之灵蒙受羞耻。
蒙古人征服中国之初,面对中原的肥沃土地和花花江山,曾有人不止一次向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建议,杀光这些没有斗志的中原人,让他们腾出耕种的土地,成为蒙古人牧放征服世界所需战马的牧场。不知道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为什么没有采取这种建议。倘若他们能够预知自己的后代子孙是那么的不争气,种族灭绝政策或许会成为真实——屠城和种族灭绝向来都是蒙古铁骑的拿手好戏。
那种可怕的想象毕竟没有成为现实。刺目的现实是,庞然大物的元帝国很快就度过了它的强盛期,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没有说的过去的民族和解政策,仅凭着个把蒙古部族的支撑,致命的弊端早就伏下。
危险的种子经过时间的浸泡,终于酿成恶果。元帝国像是一个巨型的火药桶,踞在熊熊的火炉上,只待一丝飞跃而起的火花,引爆这个腐烂不堪的时代。
宇内形势如决堤江水,浩浩荡荡,不可收拾。放下天下大势不提,且说想当初江苏沛县有一家朱姓佃户。此家的户主名叫朱初一,想来祖上没读过多少书,只以简单的数目字给孩子命名。大概也是当地的一种风俗。
朱佃户一家本是元朝隶于版籍的专业淘金户,以四处淘金为营生。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淘金之旅充满了刺激性。一提到淘金,就让人联想到冒险和机遇,还有令人眼放光芒的黄澄澄的金砂金粒。淘金户的家里一定堆满金山,富得流油。
实事上却非如此。载之版籍的淘金户不但富不起来,而且一年大部分光景都紧巴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的身份相当于皇室的专业奴隶,所淘之金上缴皇室后,所余的部分才可自己支配。但往往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经过层层盘剥,再加上年有丰歉,到年底属于自己的所得可怜的刺眼。太平之年勉强混得过日子,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日子就没指望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是经年常事。
朱初一在沛县过了一段消停日子。好景不长,元朝久积的弊端渐渐显露,各地民变不断。开始只是星星小火,后来渐成燎原之势。沛县原本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四乡纷纷传言蒙古人要不行了,大汉当立,引起了元朝官员的警觉,加强了戒备。
朱初一在此种情况下,淘金的日子难以为继,课税却一分都不能少,为了躲避官吏的敲诈勒索,一狠心背井离乡,辗转来到安徽泗州。到泗州没多久,朱初一就病倒了。一则饥寒交迫,二则灰心失望,两相交织,老朱头一口气没上来,呜呼哀哉。
老家长死后,朱家一大家子面临绝境。最后研究决定,分开行动,以防止饿死在一处,毕竟多个方向就等同于多了一条活路。商量好了,一家子分开。
单说朱初一次子这一支。次子名叫朱五四。他老爹叫初一,他叫五四,可笑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做:朱重四、朱重六和朱重七。另外还有老婆陈氏,两个女儿,一家七口投奔到岳父所在的泗州东风湖畔。
朱五四的岳父陈公,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的身份虽是一介寻卜问卦的算命,但他的传奇经历也关乎家国的兴亡、民族的荣辱。他早年只在乡间走江湖,卜卦为生,后来投奔到宋末名将张世杰的麾下,参与了著名的崖山之战。
公元1276年,元兵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小皇帝赵昰被俘,宰相陆秀夫保护着一干皇室成员蹈海逃亡。当得知赵昰被俘后,另立卫王赵昺为帝,仓皇组建逃亡小朝廷。1279年,元兵紧追不舍,终于在广东新会撵上陆秀夫。双方在崖山展开激战。最终因为大势已去,寡不敌众,陆秀夫背着年仅六岁的赵昺跳下海崖,投海自尽。南宋宣告灭亡。
当时陆秀夫并不是孤身尽忠,随着他一起跳海的大有人在,陈公就是其中一位。幸运的是,陈公跳海后没有溺死,被海浪冲漂到岸边,一生一死只如做梦一般。梦前还是大宋朝的忠臣猛将,梦后却成了遗老遗民,两边是不同的世界。
死里逃生的陈公不敢呆在家乡,迁至泗州风光湖,隐姓埋名,终日只以算命打卦为生活。后来娶了妻室,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招赘了季姓女婿,成了陈家顶门立户的继承人。二女儿嫁到朱家,作了朱五四的老婆。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陈公逃过大劫,一直活到九十九岁,才撒手人寰,可谓养尽天年。
朱五四来投,陈公抱以理解。因为生活都很艰辛,帮不上什么大忙,只在湖畔为朱五四一家张罗了两三间木窝棚,权且安身度日。朱五四感激不尽,安顿好一家人,过起了雇工帮佣的苦生涯。
定居东风湖的第二年,也就是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公元1328年10月21日,陈二姑娘又为朱家添丁续口,生下了一个男孩。
依照老朱家的传统命名习惯,朱五四为新下生的孩子取名作朱重八。这个朱重八就是未来的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据说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木窝棚里红光四射。众邻居以为朱家走了火,纷纷拿着水桶瓢盆来救,发现竟不是那回子事,原来是朱大嫂子降生了孩儿。四邻大肆传播开来,乡里引为奇事。这种事情史书上数见不鲜,不过是历代帝王为了神化自己的身世而凭空杜撰的,大不可信。
喜添贵子的朱五四却欢喜不起来,这哪是添了亲生骨肉?分明是多了一口争饭吃的强盗!因此上朱五四闷闷不乐。倒是陈公看见小外孙透着灵性,非常地高兴,拿出自己的体己来,多次接济女儿女婿。
陈公过世后,那个季姓的过门女婿难以相容,朱五四无奈再次举家迁徙。一路上颠簸流浪,乞讨度日,说不尽的辛酸。这一日来到凤阳,穷得丁当响的朱五四再也无力搬迁了,决定定居这里,熬过一段岁月后再作打算。
可怜的小朱元璋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可是贫寒依旧,吃不饱饭说明还有些饭吃,没饭吃才是寻常事。
有时候,小朱元璋饿极了,用锹挖老鼠洞,捉老鼠烤熟了吃。那个时候没工业,老鼠吃得是粮食,不用担心工业化学污染,因此对饥饿的小孩来说,不啻为一道美味佳肴。一次不经意中,从老鼠洞里挖出了老鼠聚积的粮食,七八种粮食混在一起。小朱元璋非常兴奋,让母亲住了一锅粥,美美的吃了一顿。
据说,吃粥那天是腊月初八。日后,朱元璋作了皇帝仍想起这美味的杂八粥,时常让御厨做来吃。这就是腊八粥的来历。
同样是粥,喝时的心情却云壤之别。当我们捧着腊八粥,里面堆满了香喷喷的花生香米栗子,咂咂的有滋有味的品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小朱元璋的感受。估计很少有人能体味那时的苦难和辛酸。
这样痛苦的日子一直贯穿于朱元璋的童年和少年。这段时间正是形成性格的关键时期,童年遭受的苦厄,少年经历的艰辛,都会折射到将来朱元璋治理国家,处理君臣关系等重大的施政理念中。
朱元璋日后的刻薄、猜忌、阴狠、毒辣,都与他早年的这些经历有关。这原就是不可厚非的。我们在批判、批驳或是咒骂他的种种暴虐行径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幼年遭受过的痛苦和灾难?
白眼横加,冷嘲热讽,饥寒交迫,绝望无助,这样的境遇加到一个天真稚嫩的孩子身上,怎么说都是一件残酷非常的事情。难道还要苛责他成为皇帝之后,忘怀所遭受的一切困厄,慈悲为怀,作以德报怨的菩萨吗?
破衲芒鞋和尚生涯
元顺帝至正四年,巨大的灾难接二连三地席卷了淮河流域。
先是大旱,经年累月老天没降下一滴雨,河床瘦削,土地龟裂,庄稼全都枯死,老百姓颗粒无收,看不到一丁点希望。大路上讨饭的人群络绎不绝。没过几天,哀嚎遍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接着又起了蝗虫,方圆百里,遮天盖地,密密匝匝的好像蚂蚁成堆似的饿痨一片。能吃能啃的全被蝗虫消耗殆尽。人抢不过蝗虫,为了苟活下去,一开始啃草根吃树叶,后来饿极了,观音土也争抢吃了,坠胀而死的人不在少数。
这两宗天灾还不算,后来还引发了瘟疫,半个月的时间,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和孩子纷纷死掉。后来成年人也抗不住了,有的年轻力壮的逃往异乡,有的拖家带口的走不了,只好听天由命,生死未卜。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个淮河流域经历了一场地狱式的洗礼。在流火与死神的滥施淫威下,朱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长兄朱重四及其长子,先后在这场瘟疫中亡故。接连丧失四位亲人,给朱元璋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以前日子穷苦,家徒四壁,贫无立锥,但不失温馨快乐。上下其乐融融,饭不饱人人情饱。现在可好,最疼爱的自己的双亲亡故了,以前仅有的温馨也成了不可得的奢想。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最后的一丝美好也没了,朱元璋眼前的这个人世间,不啻为一座炼狱,让人感受不到一条活路的存在。
父母死的时候,没有体面的寿衣棺椁,更奢谈鼓乐班子、僧道法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用门板抬着草席覆盖下的父母亲人,准备出去下葬。来到村外山坡的时候,老天突然降下大雨,瓢泼如注,还夹杂着霹雳冰雹。
这下把哥俩难住了,也不知道这块地是谁家的。以前求了几户人家,想在人家地里寻一块墓地,被拒绝了。现在大雨阻挡前路,哥俩只好将父母亲人暂且存放在一个平缓的土壑中,待他们找到土地的主人,求得允许后再来下葬。
朱元璋和二哥找到这块地的主人,苦苦相求,甚至跪下来发誓——将来要好好报答大恩,仍然遭到主人的断然拒绝。哥俩无奈,只好回来另寻地方下葬。这时候天也放晴了,大雨下了两三个时辰,大河小溪都得到了补给,重新丰盈了起来。
哥俩回到土壑,吃惊的发现由于大雨接连不止,山土崩塌已将父母亲人埋葬在一个崭新的圆丘之下,宛然一座巨大的新坟。这块地的主人得知后,知道天意不可违,默许了朱元璋兄弟可以将父母亲人葬在此处。哥俩千恩万谢,葬下亲人。
这段故事,在朱元璋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以致后来当上皇帝,每每触及此事,仍会嚎啕不止。他不愿给自己过万寿节,也是因为总是联想到父母死时的悲惨情景,令他不能自已,痛哭失声。
那一年,朱元璋十六岁。
葬下亲人之后,朱家作了新的安排。寡嫂王氏,就是长子朱重四的媳妇,带着一双儿女投奔娘家。二哥朱重六留在凤阳,看守故宅和父母坟茔。三哥朱重七作了附近大户刘家的上门女婿。老四朱元璋无处归落,想到母亲生前曾将自己寄名在皇觉寺,遂跑到皇觉寺出家,做起了和尚。
可叹朱元璋时运不济,他原本以为进了寺庙,当了和尚,最起码可以吃饱肚皮,用不着整日挨饿受冻。谁知他竟寻思错了。寺庙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现在天下兵荒马乱,人人自危,谁还有闲心积德行善,施舍寺庙?
老和尚只允许他暂留了个把月,就以化斋的名义将他派到四方去云游。于是,他一身破衲芒鞋,开始了游方和尚的营生。说好听点是游方僧人,其实与沿街乞讨的乞丐差不了多少。唯一的区别在于,乞丐可以蓄发,和尚却必须要剃光头,烧香戒。
就这样朱元璋度过了三年游方和尚的生涯。这三年里头,他吃尽了苦头。一天从晓到晚,风餐露宿,看着人家脸子乞讨。遇到好心向善的,混个温饱。遇到凶神恶煞,不但水米无着,还要挨上一顿臭骂,冷嘲热讽的好似刀割。几次途中遭病,差点没了性命。
如此漫长的三年,让朱元璋受尽了人情冷暖,其薄如纸。饥寒交迫的经历,心灵与身体备受煎熬的情形,仿佛钉在朱元璋心上的几颗毒钉。日后做了皇帝,它们时不时地发挥作用,促使朱元璋游走于善恶两个极端之间,让臣下难以预料生死。
三年后,朱元璋重返皇觉寺。主持允许他不再游方,可以安心住在寺庙。朱元璋喜出望外,终于有了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小屋,用不着再冒风经雨,粗茶淡饭也可保障。从此,朱元璋度过了五年安稳的日子。这段时光大概是他有生以来最舒适最惬意的一段光阴了。
时间一下子溜到至正十一年,此时朱元璋二十四岁。
元帝国这个火药桶子终于要临界爆发了。局势危如累卵,只差有人拿着小石头击破累卵中的一阶,整个帝国立时就会轰然倒塌。
至正年间,黄河不断决堤,两岸百姓葬身泽国,死难不计其数。在元帝国内部,围绕治河问题,持不同政见的双方引发了激烈的争执。
反对治河的一派认为,山东连年干旱,民不聊生,灾民聚集,如果在这个地方兴工治河,恐怕会引发不测,灾民趁机造反,后果不看设想,因此治河之举万万不可行。发表这些言辞的都是黑了心的政客。他们罔顾灾民的身家性命,实在有悖人道。
宰相脱脱和著名水利专家贾鲁却主张治理黄河,使老百姓远离水患。元顺帝还算头脑清醒,最终同意了脱脱的主张,把贾鲁派到黄河,并给他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十五万治河民工和两万淮扬驻军。
然而不成想好事却成坏事。贾鲁治河有方,仅仅五个月内就平息了水患。对于贾鲁的修河成就,明人曾评价说:“贾鲁修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但随着水患消弭,比水患更严重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这次治河,劳役之重,时间之紧,都是历次之冠。在治河的过程中,那些居于中层直接役管河工的官员,不惜民力,滥行克扣治河粮饷,肆意鞭打河工,使得聚集在河道两岸的军民怨声载道,矛盾冲突加剧。
这给蓄意谋划造反的白莲教众提供了可趁之机。他们的领袖刘福通、韩山童,大肆宣扬“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的理论,深得下层民众的信服,流传广泛,深得民心。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刘福通和韩山童还亲自精心谋划了一出策动造反的好戏。
他们将一座凿好的独眼石人埋藏在黄陵岗附近的黄河河道下边,上面镌刻几个大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白莲教在河工中广为流传,白莲教的一些首脑混进治河队伍,不言其烦得宣讲教义,拉拢教众。这些苦难的河工早就盼着弥勒佛早日下世,拯救他们脱离苦海。
因此,当他们挖到黄陵岗河道的时候,被铁锹下的独眼石人惊呆了。有识字的读出上面的字迹,群情激昂,于是他们秘密联络,决定择日发动起义,以红巾为号。
红巾大起义由此爆发。谁也想不到那个独眼石人竟成了击破累卵的小石子,在它的用力下,元帝国再也支撑不住了,灭亡的时日屈指可待。
红巾军揭竿而起,没用多少功夫,就夺取了黄淮间数十州县。江淮间的豪杰闻听到消息,也纷纷响应。濠州人郭子兴也在其中,声势最盛。
此时的朱元璋也结束了平静安稳的寺庙生活。元朝派来平息红巾起义的政府军,不敢跟红巾军正面交锋,为了上报胜利果实,不惜戕害百姓,冒充军功。皇觉寺受到骚扰,无力为继,僧众纷纷四散奔逃。
朱元璋没去处,无奈之下决定跟随老乡,投到郭子兴麾下,开启了他人生新页——戎马倥偬的生涯。据说事前朱元璋曾效法外祖父寻卜问卦,各种前途都不吉利,唯有到了投军这个关节的时候,是个上上签。
正是这个决定,促成了朱元璋人生的重大转折。人生是一场由不断的机遇构成的多幕剧,机遇抓住了,抓得越多,人生就可能是喜剧。错过了,注定是悲剧。
马大脚招赘朱元璋
郭子兴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父亲同朱元璋的外祖父陈公一样,是个问卜打卦的,行走乡里,阅历丰厚。后来流浪至定远,定居下来。
定远城中有一家巨富,家资千万,富可敌国。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富家只有一女儿,天生目盲,二十好几了,尚待字闺中,嫁不出去。定远的小生都害怕将来这女子生子也是瞎儿,不敢娶她。
偏偏郭老爹不信邪,也是看中了这家的富贵,将盲女娶回家中,相敬如宾,给他生下了三个儿子。老岳父死后,万贯家私都传给了女婿。郭老爹一夜陡富,为其次子郭子兴日后交结强梁,招兵买马的打下了雄厚物质基础。
刘福通领导红巾军造反后,郭子兴也雄心勃勃的纠集自己的人马,加入到造反的浩浩洪流中。很快他的队伍得以壮大,江淮英豪都来投奔,事业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郭子兴有大小两个老婆,都姓张。大张氏育有三子,老大战死沙场,只剩下老二郭天叙和老三郭天爵。小张氏育有一女,另外收养一女,名叫马秀英,后来嫁给了朱元璋。
这位马秀英在民间非常有口碑,都唤她作马大脚,其中有一个有趣故事:
朱元璋立国后,在一个元宵之夜,与诚意伯刘伯温微服逛灯会。走到一个大商号门前,看见彩灯高悬,流光溢彩,游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灯上贴着一则灯谜,图文并茂,意趣横生,引得游客不禁驻足猜谜。
朱元璋也凑过去看热闹,被其中的一则灯谜吸引了。图上画着一个妇人,足下天然,并非裹脚金莲。怀中抱着一个大西瓜,眉开眼笑,憨态可掬。
朱元璋猜不透谜底,就问身边的刘伯温。刘伯温端详了一阵子,沉稳拈须笑说:“此是淮西大脚妇人也!”朱元璋还是不明白,追问淮西大脚妇人是哪一个。刘伯温一脸黠笑,“回去向皇后娘娘询问便知!”
回到宫中,朱元璋就向马皇后提及此事,询问其详。马皇后悠然一笑,毫无介怀地说:“妾乃淮西人氏,又是天足,那则灯谜的谜底肯定是臣妾无疑了!”说完抿嘴呵呵笑了。
朱元璋大怒,生气地说:“小小街民,微末商号,竟敢制作灯谜嘲讽国母,岂有此理!”就要派人去捉来斩杀。马皇后忙在一旁劝住:“元宵佳节,本就是图个乐子。与民同乐,哪有那么多忌讳?况且臣妾原本就是天足,灯谜说的没错,何必庸人自扰,小题大做呢!”
朱元璋一寻思也是这个理,方才作罢。因此民间都亲切的称马皇后为大脚马皇后,虽然有些戏谑的成分在里面,但真实平易的力量直指人心,比那一拉串儿的让人头晕目眩谥号徽号,生命力强多了。
马秀英并非没有来历的卑微女子。她是淮西宿州人,家在新丰里。她的父亲也曾富甲一方,母亲郑氏生下马秀英后就病逝了。
马老爹生性豪爽,把钱财看作身外之物,往往能接济穷苦,广有令名。又仗义疏财,侠客心肠,结交了许多生死兄弟。后来因替一位兄弟讨回公道,失手杀了当地豪绅。为了躲避仇家和官府追缉,只好逃往异乡存身。
临行前,将唯一爱女马秀英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抚养。郭子兴义不容辞,因大张氏那里孩子众多,故交给小张氏收养,认作干女儿。
关于马秀莲为什么是大脚,说法不一。也许是生逢末世,兵荒马乱的,顾不上缠足。也许是马老爹无心管这些事,母亲又早逝,就耽误了。更有人认为,马秀英是回族人,回族人是不缠足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话题,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里存疑不表。
马秀英虽是寄人篱下,却颇得郭子兴和小张氏的喜爱。郭子兴儿女众多,却都比不上马秀英举止大方,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小张氏更是将马秀英视为己出,百般呵护。到了及笄之年,马秀英出脱得亭亭玉立,端正秀逸。
一个相术了得的算命对郭子兴说:“贵家这位养女,神人天相,富贵不可限量,不可等闲视之!”郭子兴深信不疑,要给马秀英谋得佳婿。提亲的人不少,但不是马秀英看不上,就是郭子兴和小张氏看不上,因此婚姻大事一直拖而未决。
再说此时的朱元璋。
朱元璋最开始投到郭子兴麾下,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随从兵。后来军事才能渐渐显露,被郭子兴委任为“十夫长”,手底下掌管着寥寥可数的十个底层士兵。
但朱元璋一经显露的军事才能一发不可收拾,作战的时候,身先士卒,智勇双全,立下许多奇功。郭子兴非常赏识,提出来要摆酒犒劳朱元璋。
其实另有隐情:郭子兴要进一步笼络朱元璋,招赘他为婿,因此想借摆酒的机会,让马秀英相看相看。如果相中了,这件事就妥了。一来能稳住朱元璋,使自己如虎添翼,二来了却一桩心愿,也算对得起马老爹。
当夜摆下酒宴,朱元璋早早来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席面上狼藉一片,郭子兴连同手下众将开怀畅饮,觥筹交错。侧门处安放着一把屏风,小张氏陪着马秀英站在屏风后头,一起相看朱元璋。
说起朱元璋的长相,美丑向来没有定论。故宫博物院里藏着两副画,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奇丑无比,一个雄姿英发,判若两人,让人心生疑窦。
史书上形容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单看前半句,这人长相还可以,再看后半句,就知道好不到哪去,即使不算丑陋,也称得上其貌不扬。
据说,当初刘伯温见到朱元璋,被他的长相惊呆了:高额头,细眉眼,塌鼻梁,厚嘴唇,耳廓小而厚,脸颊狭而长,身长而背弓,腿长而膝弓,腰粗肩窄,手阔指细,行动如虾弄水,声音似鹰啸猿啼。
乖乖!真是造物神奇,鬼斧神工。这样奇思妙想的搭配组合竟然都给朱元璋一个人用上了,可见老天不公。这种相貌,既是丑到了极点,也是美到了极点,翻检古往今来的史料,这幅相貌恐怕要独步古今,空前绝后。
但爱情不关乎相貌,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是彼此中意,美也是美,丑也是美。马秀英在屏风后面,不住地打量朱元璋,不知怎的,偏偏越看越爱看,竟喜欢上了。又见他不像旁人那样如狂饮酒,稳如泰山,自斟自饮,举止有度。于是,马秀英从心里爱的慌,满脸羞得通红,看罢转身回闺房去了。
小张氏了解女儿心事,知道这是满意了,就派小厮把郭子兴悄悄请到屏风后,告诉他婚事成了。郭子兴非常高兴,回到酒席宴上,把招赘朱元璋做女婿的事情当着众将的面直截了当的讲了。
朱元璋恍如梦中,早就听说贤淑的马秀英要择婿,没想到竟轮到自己的头上,真是天赐良缘。当即给郭子兴磕了头,众将也围过来道喜。亲事定下来以后,选良辰择吉日,郭子兴趁热打铁,就把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婚事办了。
从此,郭子兴与朱元璋之间一下子变成了翁婿关系。朱元璋非常感激,战场上更加卖力,冲锋陷阵,虎虎生威,成了郭子兴的左膀右臂。
然而好景不长。养女婿朱元璋屡建战功,人际关系又好得出奇,惹来郭子兴两个嫡子郭天叙和郭天爵的妒忌。朱元璋的存在使得他们好没面子,他们心里恶狠狠的想,老爹做什么事情都倚赖这丑鬼朱重八,我们两个亲娘养的,反而不如那厮上门养女婿,这怎能让人生受?于是人前人后,多次向郭子兴进谗。
郭子兴耳软心活,毕竟是亲生儿子的话,没有不偏听偏信的道理。经过郭氏兄弟几次三番的灌邪风,郭子兴忘记了朱元璋卓著的战功,把他软禁起来。郭氏兄弟再出毒招,偷偷给仆人下了命令,杜绝一切人给朱元璋送吃喝,想要把朱元璋活活饿死。
马秀英非常担心丈夫的处境,偷摸地在厨房里烙了两张烧饼,捧着送给朱元璋去吃。谁知半路上遇到郭氏兄弟的贴身小厮,害怕事情泄露,慌乱间把烧饼藏在怀里。那烧饼刚出锅,上面的油还滚烫,又是春夏之交的天气,身上穿着薄衣,这下可好,马秀英被热油烫得痛彻心肺,毫不凄惨。
好在没被小厮发现,烧饼成功地送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饿得已是前心贴后心,再不进水米,恐怕就要玩完了。两张烧饼好像一场及时雨,来得正是时候。看见丈夫狼吞虎咽,马秀英心里老不是滋味。
朱元璋非常感动,觉得世界并没有抛弃他,还有一个贤惠的妻子日夜为他操心,担心他的处境,心疼他的委屈。朱元璋一边吃着烧饼,一边落泪,慢慢的哽咽了,想从前看现在,所有苦楚统统涌上心头,抱着马秀英放声痛哭。
哭了多时,马秀英担心被人发现,嘱咐朱元璋暂且忍耐,匆匆回去了。回到房中,发现胸前的肌肤已被烫焦了,两道烫痕宛然醒目。
正赶上小张氏过来安慰,看见马秀英胸前烫成那样,就问发生了什么事。马秀英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地跟小张氏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小张氏一听怒火中烧,找到郭子兴寻死上吊了打闹了一番。郭子兴无奈,把朱元璋放出来调养,待身体恢复后另行任用。
朱元璋和马秀英,两个苦命人,一对苦命夫妻。
马秀英时时刻刻设身处地替丈夫着想,朱元璋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妻子的浓浓的深情厚意,戎马倥偬中纵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心头总是洋溢着那抹永不消逝的温暖之光。
平灭陈友谅、张士诚
朱元璋从军的第三个年头,郭子兴一命呜呼。不久,刘福通从深山中找到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迎立为宋国皇帝,号称小明王,启用龙凤纪年。红巾军折腾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名义上的首脑。
随后,郭天叙被小明王任命为滁州红巾军的都元帅。张天佑和朱元璋分别为左右二副。朱元璋的威望和才干远远超过纨绔子弟郭天叙和张天佑,滁州红巾军百分之八十的将士都听他号令,实际上相当于继承了郭子兴的绝大部分军事家当。
这才是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令他欣喜若狂的好事。巢湖的义军首领余通海率领千艘战船前来归附,使得朱元璋的滁州军有了梦寐以求的水师。于是,朱元璋决定渡过长江,攻打集庆。
此一役为朱元璋解决了不少难题。
首先检验了余通海的水军,果然神勇威风,如虎添翼;其次,进攻的时候,郭天叙和张天佑带领一支人马,上了元朝大将陈也先的当,被元兵统帅福寿捉住,砍了脑袋,无形中卸去了朱元璋的掣肘,使滁州红巾军成了如假包换的朱家军,朱元璋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统帅;第三,攻下集庆,朱家军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有了占据一方、逐鹿天下的根基和资本。
攻下集庆后,朱元璋一鼓作气,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攻占了江淮间诸多城池,扩大并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朱元璋多少有点好大喜功,心浮气躁。这个关节,大儒朱升的出现适时地点醒了梦中人。他向朱元璋提出了三点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就是要攻打地盘,扩大地盘,建设地盘,巩固地盘,不能跟黄巢似的,打下一个丢一个,不去把守不去经营,只流动作战,跑来跑去竟没有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基,这样绝对不行。要想战胜强敌,必须有稳固的后方,宁肯晚几年做皇帝,也要稳扎稳打。
广积粮,就是要整顿军备,坚实后勤补给,说一千道一万,领兵作战最终要靠粮草作保证,粮草足则将士无忧,粮草空虚则将士难安,攻城略地,粮草先行,那是士兵卖命厮杀的主心骨,一旦粮满仓草满垛,军心稳定,方可言战。
缓称王,就是不做头一个挨枪子的出头鸟,不贪图一时的封号和虚无的名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翻蒙元,廓清宇内,建立新朝,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服从服务于这个终极目标,因此过程中的种种利诱,种种浮名,都可以舍掉,切不可鼠目寸光,因小失大。
朱升的三条建议,区区九个字,却包揽宇宙,含蕴深广。
朱元璋虚心采纳,奉为圭臬。先是巩固地盘,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来接受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敕封,当上了吴国公,坐镇集庆,开始建设自己的根据地。不久把集庆改为应天,取应天承运之意。
虽然有了行动大纲,但形势不容乐观。以应天为中心的这块根据地,四周强敌环伺,虎视眈眈,都潜怀吞并之志。当初一起揭竿而起反抗暴元统治的阶级友情化为乌有,现在都做大了,称霸一方,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磨刀霍霍。
对于朱元璋来说,有两个堪称劲敌的,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张士诚,泰州人,至正十三年起兵反元,时年三十二岁。
张士诚最原始的身份是一名私盐贩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走私犯。在古代,盐是国家严格控制的一种商品,私人不得买卖贩运。但越是这样,越是说明贩卖私盐利润丰厚。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利润可以促使商人罔顾性命。古来不乏亡命徒从事私盐走私事业,张士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起兵反元以前,张士诚为人仗义疏财,非常有人缘。他跟自己的几个弟弟和一帮情趣相投的合伙人,整天聚在一处,号称“十八兄弟”,专以杀赃官污吏为乐事。后来被元政府逼得走投无路了,牙一咬心一横,举起反元义帜,自立门户。
张士诚虽比朱元璋晚一年参加红巾军起义,却一开始就独当一面,这得益于他早年在充满风险和未知数的贩卖私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马班底和网络组织。
起兵的那一年五月,张士诚攻占了泰州、兴化和高邮,震动元廷朝野。元顺帝派宰相脱脱,领兵号称百万,进攻盘踞高邮的张士诚。史书上形容脱脱雄兵百万的盛况:“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然而就是这号称百万的虎狼之师,遭遇了令脱脱很没面子的一根硬钉子。高邮大战三个月,张士诚竟然将元兵的强力攻势一次再一次的顶住。张士诚越战越勇,脱脱却因为倾全国之兵却久攻不下而遭到其他官员的非议,不得不在张士诚负隅顽抗的最后关头撤兵而去,致使功亏一篑。一时间元兵溃不成军,含恨北归。
高邮一役,张士诚捞足了政治资本,也刺激了他的进一步的野心。裹挟余威,他一口气风卷残云一般收拾了东南半隅,天下膏腴之地尽落其掌中。
后来张士诚坐镇苏州,成了与朱元璋抗衡的东吴王。张士诚在苏杭一带广有口碑,他不但免了当地百姓的赋税,而且政策宽松,老百姓能够修养生息,不必为劳役和课税而担心发愁。
取得巨大的成功后,张士诚开始满足,开始沉湎于现状,不思进取。难怪朱元璋日后评价他,给了他两个字:器小。就是没有远大志向,很容易满足,这样类型的人大概很难做成一番大事。
陈友谅,沔阳人,职业是个渔民,参加起义的时间大体与朱元璋同时。
陈友谅是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不过当他还是一介渔民水手的时候,狂野的抱负还未显现。有一天他在长江边上打鱼,忽然走过来一伙队伍,冲着他喊:“天完大帝!天完大帝!同去!同去!”
陈友谅不知什么意思,丢下渔网就跟着走了。后来才知道这伙人是“天完大帝”徐寿辉的人马,也属于红巾军的一支。
徐寿辉是个美男子,受到刘福通的感召,参加了红巾起义,并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天完帝国。天完这个国号很荒唐,翻检史料查不到这两个字的来历,测字却告诉了我们谜底,去掉“天”字那一横和“完”字那个宝盖,就会发现是“大元”二字,读者上帝一定会忍俊不禁,原来这个国号是希望大元朝没几天完蛋的意思。
徐寿辉这个人,本事不大,野心不小,占得地盘不多,排场却蛮大。基本上元政府所设置的机构和职位,他的天完帝国都具备,其中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元帅,乃是徐寿辉的左膀右臂。
随着天完帝国不断壮大,倪文俊权力欲膨胀,处处瞅邹普胜不顺眼,多次进谗排挤。徐寿辉听之任之。后来发现倪文俊大权独揽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怒之下要重新启用邹普胜以制衡倪文俊。
倪文俊一不做二不休,便与不断受到自己提拔,视为腹心的陈友谅密谋除掉徐寿辉。陈友谅满口应承,愿效犬马之劳。倪文俊信以为真,做起了天完帝国皇帝的美梦。
谁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倪文俊成竹在胸,蛮有把握逼宫的时候,陈友谅临阵倒戈,以勤王护驾的名义将倪文俊杀死,一举成为徐寿辉最仰赖的重臣。天完帝国的大权也随之尽操于陈友谅一人之手。
两年后,陈友谅再施伎俩,阴谋干掉了天完帝国最孚众望的将领赵普胜,实现了一人独大。但毕竟头上还有个影子皇帝徐寿辉,越发看他碍眼。赵普胜死后八个月,陈友谅的一个卫士,手提着巨斧,凶神恶煞般闯进徐寿辉的寝宫,不由分说,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位天完帝国的皇帝收拾了。
一切障碍清理完毕,陈友谅在九江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元年。时年四十岁。
大义这个年号,为陈友谅的为人做了最好的注解。他称王称霸的经历完全依靠阴谋,种种行径更是有悖于道义,然而他却堂而皇之的改元大义,可见是个枭雄人物,心地要比张士诚黑暗许多。
面对如上两个强敌,选择哪个先作较量,朱元璋和他手下一班谋士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都认为张士诚相对较弱,宜先搞定,然后再集中力量,平灭陈友谅。这个观点很容易解释,怎么说都有理。但朱元璋却有独到见解。
了解对手的为人,摸清对手手里的每一张牌,乃是制胜全局的关键。张士诚,朱元璋早有评价,器小,器小见识窄,没远见;陈友谅,志骄气傲,做事全凭一时意气。
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倾大汉之兵来攻应天,到时候两线作战,胜算就变得渺茫。相反,如果先对付陈友谅,凭着张士诚那个小算盘,他绝不愿趟浑水,而是作壁上观,坐收渔利,那样的话就可避免两线作战。等陈友谅垮了,再回过头来对付张士诚,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于是,当即拍板,先搞定陈友谅。
一开始双方小打小闹,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互有胜负。后来杀红了眼睛,在鄱阳湖摆开战场,准备一决雌雄。著名的鄱阳湖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鄱阳湖大战正式爆发。双方参战的兵力:陈友谅六十万,朱元璋二十万。八十万人堆在鄱阳湖水面上,乌压压的一片,打成一锅乱粥。
冷兵器时代,不像导弹火箭这么省事,都是短兵相接,肉身搏斗。刺进去的是冰冷的刀,迸出来的是冒着热气的血。嘶喊声,骂娘声,混成一片。
这一仗一打就是四十天,直杀得昏天黑地,暗无天日。湖面上死尸狼藉,残破的战舰,凌乱的旌旗,散发着阴森恐怖的气息。战场上愁云惨淡,日月无光,湖水染成红色,鱼虾全都成了嗜血幽灵。
殊死决斗中,陈友谅的弱点逐渐败露,而朱元璋像一只苍鹰,敏锐地注视着陈友谅稍纵即逝的败招,然后一个强劲的俯冲,势必形成对陈友谅的一次致命打击。
陈友谅一方虽人数上占据优势,但效死者寥寥,无异于乌合之众。除了两个有名有姓的陈友谅嫡系将领外,并没有其他人因战场上表现卓越而载入史册,这与朱元璋这边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友谅万万没有想到,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只换来了一群外强中干的拼凑军团。这也是对陈友谅改元“大义”的一个强烈的反讽。
朱元璋这边则通过了刀与火的考验,不但自己一方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就连陈友谅阵营里的大将也受到感召,纷纷投降归附。最著名的就是丁普郎和傅友德二人。前者号称战神,打起仗来不要命,脑袋掉了,身体尚且直立,呈现出拼命的架势。后者深受朱元璋的器重,不久的将来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帅人物。
战争还在水面上持续。朱元璋广积粮的政策显露神威,粮草补给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支撑他走向最终的胜利。陈友谅却捉襟见肘,由于战前计划不周,部署不利,导致供给难以接济,他的心情也因接连失利而焦躁不堪。
最后一次激战,陈友谅作垂死挣扎。战场上箭弩横飞,喊杀震天。当陈友谅站在战舰上,掀开帘子查看战况的时候,一支带着响哨的雕翎箭飞来,正射中眼睛,贯穿头颅,陈友谅当场死亡。大汉军团立刻作鸟兽散。大汉帝国也随着陈友谅的倒下而土崩瓦解。此时距立国不过三年。
陈友谅覆灭后,张士诚陷入恐慌。噩梦一步一步逼近他。至正二十七年六月,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包围了苏州。劝降无效后,开始开炮攻城。顷刻间,一切形成阻碍的东西全都灰飞烟灭,包括张士诚那颗不甘失败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针对陈友谅的战争中,马秀英也立下功勋。举国将士都在战场上舍命厮杀,马秀英在后方,带领妇女编制缝补,有力地支持了前方的战斗。另外战争之初,由于双方力量对比鲜明,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必败无疑,纷纷外逃,导致军心不稳,民心波动,马秀英表现出异常的镇定,“尽发宫中金帛犒士”,起到了稳定后方、鼓舞士气的作用。
另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被迫逃跑,途中被流矢所中,跑不动了,马秀英背着他,一口气跑了十几里路。
明朝建立后,太子朱标为了纪念这段往事,特意画了一幅画,放在怀中。马秀英死后,朱标因与朱元璋政见不合,遭到追打,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睹物思人,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
大脚马皇后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东吴王张士诚败死。朱元璋吞并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地盘,势力前所未有的膨胀,于是着手制定了北伐大计。
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先后攻下数十州县,兵临大都城下,天下震惊。那些原本持有观望态度的地方割据势力,纷纷献表输诚,愿意归顺朱元璋。
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应天的劝进活动也提上日程。十二月份,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两次劝进。朱元璋略作谦让后,表示愿意勉为其难,随后搬进了早就修造好的新皇宫里。不料想,应天接连阴天,时不时小雪飘飘,不知何时方晴。朱元璋对百官说:“如果天命在我,正月初四登基大典,一定雪住天晴!”
到了正月初四,昨夜还是阴风飞雪的天气,一大早竟放晴了,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宇宙万物都披上了一层红霞。朱元璋和文武官员都早早的按品大妆起来。吉时一到,众官跪拜朝贺天子,推演登基典礼。
朱元璋如愿以偿的登上天子宝座,建立了大明朝,改元洪武,此一年即洪武元年。同时,册封马秀英为皇后,嫡长子朱标为太子。追封朱家列宗列宗的时候,没忘记那双从未谋过面的岳父母,把岳父马老爹封为徐王,岳母为徐王夫人,一起供奉于太庙。
不仅如此,出于对马皇后的挚爱,朱元璋多次派使者打听马氏夫妇的下落,最后得知马氏夫妇死后葬在宿州,派礼部尚书陶凯亲往宿州致祭,并亲自写了一篇祭文。
朱元璋在祭文中说:“古来的创业之君,都有贤后在内扶助。现在天下安定,一定要追崇后族,以报答皇后的恩德。岳父岳母所生贤女,现在是大明朝的皇后……”
朱元璋在祭文中不断对马秀英称贤。从心而论,马秀英确实当得起一个贤字,无论从前现在还是将来,她的贤惠言行都是历来皇后级别人物的楷模。
朱元璋和刘邦从籍贯上来说,勉强算得上是老乡,他俩都是出身低微的皇帝,朱元璋尤为卑下,只是一介佃农,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但是刘邦的老婆跟朱元璋的老婆没法比。吕后为人心地歹毒,想要抢班夺权,阴谋迭出,杀戮不断。善良的马皇后却处处为人表率,厉行节俭,母仪天下,是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
与吕后大肆扶植吕姓外戚的作法不同,马皇后不愿老公提拔后族。在她看来,皇帝重用外戚,早晚要出问题。
当年刘邦重用吕家班,以至于刺激了吕后夺权的野心,而吕后呢,虽然暂时得到了控制朝野的威权,但最终还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当年吕家班的荣耀和排场与后来遭到刘姓反扑,无一幸免于难的悲惨下场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一记掴在吕后脸上的狠狠的耳光。
不但吕后,翻开历代史书,外戚干政没有一个得了好下场的。马皇后虽读书不多,但殷鉴不远,怎能不汲取教训。
朱元璋倒没想这么多,他只觉得一来后族单薄,二来马老爹无后,不忍心让皇后娘家断了香火,于是想要从马氏家族远支里寻找一位族人过继给马氏夫妇,作为皇后的兄弟,继承马老爹徐王的爵位,也算替马皇后栽培一个外在的依靠。这也是因为朱元璋深爱马皇后,要不然也不至于屡次三番的作这样的事。
马皇后明白老公的心思,一片拳拳爱意令她感动。但情势不同了,老公现在是皇帝,做每一件事都要从国家的高度来考虑,不能因为私爱而妨害国家利益。马皇后也思念自己死去的双亲,不止一次夜梦哭醒,但她还是严辞拒绝了老公的好意。
马皇后劝说朱元璋:“对外戚慷慨加官进爵,不成法度。大明朝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应该上下合力,君臣同心,千万不能培植外戚,埋伏下可能扰乱朝纲的炸弹,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教训,老公忘记了吗?”
朱元璋恍然大悟,方才将过继后族一事作罢。在马皇后的以身作则下,不但洪武一朝,就是有明一代,后族、妃族等外戚势力都自知收敛,没能掀起大风大浪。
外戚和后宫有贤淑的马皇后帮忙料理,朱元璋得以腾出手来打理天下。他的治国理念受到早年经历的强烈影响。贫穷和不平等的遭遇让他记忆犹新,他势要打破这个不公正的世界,建立一个理想化的美好的帝国。
于是,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对两个阶层的人重拳出击,毫不手软。一个是豪富阶层,一个是那些潜在不安定因素制造者——功臣。
提起沈万三的大名,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元末明初的大富豪,原名沈富,字仲荣,周庄人。至今水乡周庄还保留着他的宅第园林,还有一道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佳肴——万三猪蹄,去周庄旅游的人必要尝一尝这道菜才算不虚此行。
沈万三出身贫寒,早年做过小买卖,但仅够生存糊口而已。后来白手起家,慢慢的壮大起来,到了明朝初建的时候,他已经成了闻名天下的大明朝的首富,家财不可计数,朱元璋的国库之银也未必比得上。
关于他怎么挣来那么多钱,民间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他从深山老林里拣到一个聚宝盆和摇钱树,每天不用工作,只管躺着卧着,银子从聚宝盆里和摇钱树上哗啦啦掉下来,从早上掉到夜里,无尽无休。还有人说他找到了元顺帝逃跑前埋藏的宝藏,金山银山翡翠珠宝,永世也花不完。
这些传闻,不足相信。不过,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确实花费巨资帮忙修建了应天城的三分之一的城墙、官府、街道和桥梁。这令朱元璋很不舒服。朱元璋心里想,怎么个意思?嫌我老朱穷?显摆你沈万三有钱?有钱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有军队!
沈万三得知朱元璋的态度后,心里十分害怕,俗话说有钱的干不过有权的,万一惹恼了朱元璋,泼天富贵也是枉然。沈万三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计。他愿意再拿出自己所有的三分之一的钱财,帮助朱元璋犒赏军士。他原本以为这个马屁一拍,保管朱元璋心平气和的放他一马,谁成想错打了算盘。
朱元璋的仇富心理十分严重并扭曲。沈万三赠银犒军之举,倘若遇到唐太宗李世民,百分之百受到嘉奖,说不定还要请到皇宫里,一起喝茶扯淡。但遇上朱元璋可倒了霉了,他气急败坏的说:“一介平民,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资格劳军?简直是无法无天,莫名其妙!这种人非杀头不可!”
马皇后为丈夫着想,她知道一旦朱元璋杀了沈万三,就会使老百姓寒心,毕竟沈万三名望隆厚,并非奸恶之辈,况且杀之无名,难道就是因为人家银子多就动杀机吗?沈万三的银子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并不是贪污受贿鱼肉百姓所得,因此沈万三这个人杀不得。
马皇后不能直接跟朱元璋说,否则以朱元璋的性格,沈万三必死无疑,只能委婉地劝阻:“皇上,妾闻说国家制定法度,只是为了诛杀不法之徒,像沈万三这种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的不祥之民,自有上天降祸于他,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
朱元璋听马皇后这么说,才收了杀心,不过仍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这才解恨。
除了对富豪阶层大动手脚外,朱元璋对功臣也毫不顾惜的展开杀戮。朱元璋这段屠戮功臣的历史和刘邦诛杀功臣有些相似,只不过刘邦尚且有恻隐之心、不忍之意,而朱元璋则是赤裸裸的谋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再也不是开创基业的时候了,功臣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功臣再如创业时的英明干练,就会遭到皇帝的猜忌,引祸上身。
说到底就是那句话,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对于谋臣,功成身退,像战国的鲁仲连是最好的,否则伴君如伴虎,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于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写下一个长长的名单:李善长、徐达、刘伯温、胡惟庸、蓝玉、郭桓、常遇春、傅友德、朱亮祖、……开国之初朱元璋亲口加封的九位外姓公爵,除了口流涎水半身不遂的汤和幸存外,无一得以善终。所封的五十四名侯爵,到朱元璋死时,也所剩无几。
马皇后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径,心中常怀着忧虑。她常常劝丈夫以仁义立国,能不杀人就不杀人,能少杀人就少杀人。对于丈夫的过激行为,马皇后也是尽规劝弥补,常常心力交瘁。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代的许多典章制度,礼仪刑法多出自此人之手。他曾经辅佐朱元璋十九年之久,于洪武十年,六十八岁时告老还乡,隐居青萝山。
三年后,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小题大做,借机想把一干开国功臣一网打尽。宋谦的孙子宋慎也牵连其中,因与胡惟庸关系密切而遭受诛杀。
不但如此,宋濂也因与胡惟庸有过书信往来,遭到朱元璋的猜疑。都七十二岁的高龄了,还被逮捕进京,危在旦夕。
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面对老师的被捕,朱标多次向父亲求情,遭到朱元璋严词拒绝。无奈之下,只好向母亲求救。马皇后也劝说朱元璋:“宋老是标儿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寻常老百姓家还懂得尊师重教呢,偏偏我们皇家不懂?况且宋老致仕多年,闲隐在青萝山中,能有什么阴谋诡计?”
朱元璋发火了:“妇道人家知道什么!宋濂老儿不甘寂寞,表面上隐居起来,实际却怀有异志,他的学生门人遍布天下,一旦呼应而起,后果不看设想!”
马皇后觉得朱元璋患上了狂想症和强迫症,这么离奇的情节也能想象出来。又气又笑之余,默不做声。其实马皇后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从史实上来看,朱元璋的某些行为确实有些离谱,说其心理扭曲,好像并不过分。
强谏不得,只能智取。第二天,马皇后侍奉朱元璋午膳,摆了一桌子的素食素饭,连个肉丝都寻不见。朱元璋非常纳闷,询问缘故。马皇后垂泪回答:“妾为宋作福事啊!”朱元璋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赦免了宋濂死罪,改为发配茂州。
这件事多亏了马皇后有勇有谋的劝谏。
为帝王者,当有宽有猛,宽猛相济。朱元璋纵然打下了天下,于这个浅显的道理却始终不领悟。他治理国家伤在一个“猛”字上,做事太过刻薄,以致有过激之论,变态之嫌。相比之下,马皇后却显得宽仁慈爱,不愧“母仪”二字。当人们心惊胆战于朱元璋猛力治国的同时,多少可以从马皇后的柔性光辉里得到一丝补偿。
由此可见,朱元璋与马皇后还是互补一类的夫妻。
朱元璋心里明白,对付那些虎狼之臣,不能有丝毫的妇人之仁,否则不但自己的位子不牢固,将来子孙能不能坐稳宝座,也是一个未知数。不过还好,马皇后这份朱元璋欣赏不了的仁慈,并没有降低她在丈夫心中的位置。
归葬孝陵,风狂雨骤
挚爱情浓,也挽不住光阴流转;恩爱缠绵,也抵不过年华偷换。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造世界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可是跟他一起从苦难中并肩走来马皇后却染病在床,临近了生命的终点。
到了八月,马皇后病情加重,群臣纷纷上表,请求下诏遍访名医。朱元璋此时也因马皇后的病情加深,显得忧心忡忡,焦躁不堪。榜文发下去很多天了,所谓的名医也来了不少,可就是不见效果。
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恶狠狠地说:“都是一群饭桶!要是救不了皇后的命,全让你们陪葬,哪个也活不了!”群臣和宦官一看皇上情绪不好,都不敢言语,只会低着头望“病”兴叹。
马皇后得知后,就派人把朱元璋请到寝宫,劝说:“臣妾知道你为了我好,怎奈生死有命,不可强求。那些医生费尽心血,难为他们有何用处?妾死便死了,倘若连累了这些医生,泉下怎能安生?还请皇上广开慈悲,也算在我身上尽心了!”
朱元璋听了流下泪水,缓缓地说:“你的心思我也明白,可医生治病救人乃是份内之事,他们怎好不用心?你自从跟了我,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当初在郭子兴麾下,遭到诬陷,被关了禁闭,幸亏有你偷送烧饼给我吃,方得以活命,你却因此落了两道疤痕。我可怜的妻!有无尽的荣华等你我一起去享,你怎的忍心中途离我而去,让我余生孤苦?他们治不得你活命,就是害我,我岂能绕过这些庸医!”
很少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朱元璋,面对着曾经共同患难的妻子,泣不成声。或许他偌大一位帝王,真正了解他,懂他,深入他内心的,也就马皇后一人。现在马皇后不行了,想起从前往事,数遍称得上知冷知热的贴心人,他觉得马皇后是不可替代的。
马皇后担心朱元璋为难医生,也感觉到自己这病无药可治,只是白挨时光罢了,因此拒绝吃药,朱元璋怎么劝也不听,病情每况愈下。
到了弥留之际,朱元璋时时刻刻守在病床边。马皇后感受到了丈夫一片浓情厚意,慢慢的闭合了双眼,后来几次张开,紧紧地盯着朱元璋看。或许,朱元璋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日理万机,两口子真正坐在一起拉话的机会都十分少有,更奢谈彼此对视着,全副身心投入的互相欣赏了。
看够了,也满足了,马皇后脸上洋溢着惨淡的微笑,再次紧闭了双眼。这一次,真的是永别了。看得出来,马皇后死的很安详很平静,她有这样一位丈夫,心满意足了。人生一世,倘能做到心满意足的死,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朱元璋感到马皇后的手渐渐失去了温度,又呼唤不醒,知道她已然去了,眼中泪水扑簌簌地落下,声音渐渐哽咽。妻啊!你受了那么多的苦,现在理应享福的时候,你怎么就去了呢!朱元璋一辈子也没像今天这么伤心过。两鬓苍苍,两行浊泪,一声叹息!
此一年,马皇后五十一岁。马皇后一死,朱元璋为其举行国葬。
对于自己的后事,朱元璋交待子孙:“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就是说,我死之后,天下臣民只需三天就可以脱掉孝服,不要妨碍婚丧嫁娶,各地藩王不必离国,用不着来京师,藩王以下,依此类推。可见非常的简洁,完全符合现代丧事简办的标准。
相比之下,马皇后的葬礼不但隆重,而且规模排场都是最高级别的。据《明通鉴》记载,马皇后的丧葬仪式按照宋朝皇后的体例举行,“凡内外百官,仍循以日易月之制,二十七日而除。”过去讲要守孝三年,实际上只有二十七个月,马皇后的“以日易月”,将守丧期大大缩短为二十七天,但也比朱元璋自己的“三天皆释服”长出了二十四天。
具体规格大致有十六条,《明会典》载有详细明文。不仅王公大臣们要守孝,普通臣民也不能自由行动,禁止屠宰杀生,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民间的婚丧嫁娶也停止一月,中下层官吏还要延长到百日。
诸事停当,丧礼如期举行,一切并无差错。单单到了下葬那天,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反常现象。马皇后是八月死的,办了二十七天的丧事,九月中旬才下葬。
下葬那天,阴阳家早就算准了是个好日子,必当阳光普照,秋风清爽。众家亲王,文武百官,扶着马皇后的灵柩,前往应天郊外的孝陵埋葬。就要临近孝陵的时候,天气预测失灵了,天空突然起了狂风,喑呜叱咤,呼啸不止,接着大雨骤降,如泼如注,夹杂着电闪雷鸣,好不骇人。
朱元璋心中顿起疑窦。往年应天九月,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不说天天,反正大部分的天气都是晴好的,怎么今年就变得异样了?因此朱元璋变得闷闷不乐,不住地骂娘。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要不好,骂娘就要杀人,于是都胆战心惊的,不敢言语一声。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杀人,他大概也想到在皇后下葬这天杀人有违皇后的盛德,大不可为。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人死了只有顺顺当当埋到土里才算安乐,于是找来大和尚宗泐,让宗泐给马皇后念经超度一下,以便能够顺利地归葬孝陵。
这宗泐和尚口中念念有词:
“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说也来怪,宗泐叨叨咕咕完了,仿佛按了开关似的,老天爷一下子就放晴了,史书上记载了这件神奇的事:“顷忽朗霁,遂启灵辆”。朱元璋龙颜大悦,赐给宗泐不少银两。
葬完马皇后,朱元璋终于长吁了一口气,虽说还不时地涌现丧妻之痛,但总算给妻子一个风光的葬礼,也算尽情尽意了。
以后的日子,朱元璋每当想起亡妻,都会流泪不止,甚至当众恸哭。朱元璋此时正在壮年,后宫又有许多嫔妃,但他从此再没有继立皇后。在他心目中,马秀英的地位无从取代,她是一个令人怀念,让人难舍的女人。
回首朱元璋和马秀英携手并肩的这段人生之旅,告诉我们,诞生自苦难的爱情最是牢固不破的,可以经风雨,渡困厄。爱情需要积淀,也要经历各式各样的考验,只有相互扶助,彼此支持,才能进入爱情的佳境,那就是——风雨同路,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