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兴办学校

作者:李康学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9

|

本章字节:5184字

贺文慈率游击队在八大公山隐蔽活动了数月,桑植、鹤峰两县团防队鞭长莫及,进剿又实力不足,敌人也再没前来围剿。转眼到了1937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安事变后,国共结成统一战线,一致抗日,国民党对清乡剿共的事放松了,贺文慈这时率游击队又开始出头活动了。


初夏的一天,贺文慈带着游击队下山,进占了芭茅溪。


过了数日,贺文慈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童文安去县政府,找县长岳德伟谈判组建乡自卫队事宜。童文安接受任务,到县城政府大院径自找到了岳县长办公室。这岳县长已有五十来岁,头上的发毛已很稀少。童文安是花了几元光洋,买活守大门的一个门卫,才揪空隙找到了他。


“岳县长,打扰你。”童文安猛然推门进去道。


“啊,你是何人?”岳县长一惊道。


“我是个不速之客。转来找你的。”


“找我,你到底是何人?”


“我是贺文慈的参谋兼文书!”童文安道。


“呵,贺文慈派你来这儿干什么?”


“派我来向岳县长致意,他说我们芭茅溪要成立一个自卫队,并设立乡政府,由他任乡长,还恳请县长大人批准。”


岳县长听他这一说,方才放了戒备之心道:“据我所知,过去贺文慈在贺香姑手下当过游击队长吧,他跟随共产党,为红军做过事,是不是?”


童文安很快答道:“县长大人说的不错,贺队长是被贺香姑任命过游击队大队长,但这只是我们的权宜之计而已,我们这支队伍从来就是独立行事的。我们其实并不听命于贺香姑,也没有受共产党领导,咱们实际上是一支保卫自己家乡的部队而已。”


“那你们的队伍现在还有多少人枪?”


“百余多人枪。”


“还不少哇!”岳德伟略做思考后又道:“贺文慈要当乡长可以,我们可以给他一个任命状,并让他兼任自卫队长,不过你告诉他,条件是他必须与共产党划清界限,不能和共产党有任何来往。”


“贺队长来之前就说过了,他一定会做到,请县长大人放心。”


“那就好,只要他回心转意,与共产党断绝关系,我就保他还有官当。”


“那我们现在可以挂自卫队的牌子咯?”


“暂时还不行,等我派人去核实一下,如果你们真的有那么多人枪,就正式让你们挂牌。”


“好得很,县长要派人去考察,可以派人随我一起去嘛!”


“行,那我就让赵秘书随你走一趟。”


如此谈毕,岳县长就派了赵秘书随着童文安一同到了芭茅溪。贺文慈按其要求,将手下人马全部集中起来,赵秘书清点一番,发觉其部果然实力不容小觑,人枪也确有一百多,于是回县城给岳德伟如实禀告了。岳德伟随即以政府名义,正式颁发了一张委任状,让贺文慈当上了芭茅溪乡的乡长兼自卫队长。


乡公所和自卫队的牌子挂出之后,贺文慈在芭茅溪一带的活动就公开化了。红军伤员和家属都得到了合法保护。一天,马加宁找到贺文慈道:“我们几个红军伤员的伤口已经都好了,现在想去找大部队了,但不知道去哪才能找到。”


“现在去找部队很难啊,我也不知道红军到了哪里。我看你们还是安心在这里干吧!”贺文慈道:“我准备在乡里办所学校,让乡民的孩子和红军家属的孩子都有书读。你就留下来帮助教书怎么样?”


“教书?这倒也还可以。”马加宁想了想同意道:“有个教书的职业做掩护,我这样的外地人也就好呆下去了,只是,我自己读书也就只读到了初中毕业,水平不高,怕误人子弟啊!”


“有个初中毕业就很不错啦,我们需要的就是个启蒙先生!”贺文慈笑道。


“光我一个先生还不够吧?”


“当然,我们还得找几个,至少要三至五个先生。”


“另有人选吗?”


“除你外,另有一个就是何子林,此外还差三个。”


“只差三个好办,我们再慢慢物色。”


“对,咱先把学校办起来,先生会找得到的。”


俩人这般谈定之后,办学校的事也就定了下来。


一个多月后,一栋鹅卵石堆砌成的房子在芭茅溪的一个山岗上建成了。与此同时,贺文慈在距芭茅溪两公里的小溪口又置了家业,修了一个四合大院,把家小都从从四门岩李家台迁到了小溪来住。房子修成之日,贺文慈赈了几十桌酒席,附近几个村的乡民都带着礼物到小溪口来祝贺。贺文慈吩咐人记了一本人情帐。然后他在宴席上向大家宣布道:“今日是个大喜日子,我的家院和乡里修的学校房子都同时竣工了。大家为此送来了许多人情礼,这些礼物我都一一作了登记,我想把这笔钱都用作我们开办学校的经费,大家看好不好!”


“好!”众人听了他的提议,都齐声欢呼。


“你这样做,岂不是太亏了?”有人也问道。


“我不亏呢,礼本来就是大家送的,属于大家所有,把它用来办学校,正是天经地义,以后这个学校也是大家的,既然是大家的呢,以后咱们就都要多多支持学校的办学。”说罢,端起了酒杯提议道:“来,为办好我们的学校干一杯!”


“干!”众人齐声吆喝着,各自痛饮。


又过数日,学校正式办了起来,贺文慈自任校长。教员招聘了五人,招收学生有80余人。五个教员中,一个是谷佑箴,改称刘先生;一个是马加宁,改称杨先生。另三位分别是何子林,谷佑文,谷金虎。学生多半来自本地,其中20多个孤幼院收留的红属子女全部入了学。全校的孩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读书辍学了,更多的没进过学堂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编了三个班级,即一、二、三年级各编一班。一年级人数多一些,有30多人,其余两个年级各只20多人。报名的那天,贺文慈来到学校查看,忽与一位40来岁的妇人相遇了。


“呀,大姐,元姑大姐,你怎么到了这里?”贺文慈惊喜地问。


“呵,善臣,我是专来找你的啊,我都回来好久了!”向元姑道。


“是吗,我还一点都不知哩。你来得正好,咱进屋去谈吧。”


贺文慈遂领向元姑到校长办公室坐下,然后给她倒茶,听她详细讲述了一番自己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