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火烧圆明园(3)

作者:张佳亮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11

|

本章字节:9468字

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郑铨重很不理解,他问道:“你们为什么要绑架他呢?”“这小子身上可能有我们要的线索。”“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啊?”“郑教授你放心,我们不是坏人。这群人是国际文物大盗。这次他们来中国就是想盗取圆明园兽首,我们是奉命阻止他们的。”我要是实话实说,郑铨重未必会相信我们,所以只好编了一个谎话来骗他。


“哦,看看,我就说你们是警察!”“是呀,不过我们是秘密行动,希望郑教授可以替我们保密。”“唉,这回能捡回一条命就不错了,我还能奢望什么呢?你们救了我一命,我应当好好谢谢你们,保密是应该的。你们打算把这个人安置在哪里呢?我在县城有一间地下室,平时除了我没人进去,干脆把他扔在那里吧。”“听您安排吧。郑教授,你是怎么被他们抓住的?”郑铨重义愤填膺地说道:“这群人太狡猾!说什么请我鉴定古碑,我刚开始只看了个大概,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们说得没错,真的和圆明园兽首有关。石碑上记载了当年劫掠圆明园的整个过程,从内容上来看,更像是墓志铭。”“墓志铭?”我略微诧异,一般的墓志铭不过都是短小精悍的文体,动用这么大篇幅来撰写自己生平的可以说并不多见。


“我们已经到了,咱们从地下车库走,可以安全点儿。走吧,进屋后我再跟你们仔细说说。”郑铨重解开安全带,打开了车门。说话间,目的地已然到达。


由于年轻人极不配合,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带到地下室。这间地下室面积很大,整齐干净,设施齐全。郑铨重收拾了几个座椅说:“你们坐,这里是我其中的一间办公室,平时连我婆姨都不会来。咱们接着说……”三光说:“郑教授,先不急。你一连失踪了几天,家里人都报警了。你最好先回去看看,我们在这里就行了。”郑铨重这才想起自己脱险却没有给家人报平安呢。临行前,我们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叫他千万不要向警察提及我们的行踪。郑铨重以为我们是传说中的“国家秘密警察”,欣然应允。


等他走了之后,三光锁好门,搬了一把椅子坐在年轻人对面说:“接下来就得请你给我们讲一讲剩下的故事了!”说完,撕开了贴在他嘴上的胶布。


年轻人早就吓坏了,急忙说道:“好说好说,我只是一个翻译,你们想知道什么,我统统告诉你们。”“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姜宪,是jeff花高价请我当翻译的,我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呢,但是家里太困难……”“好了,谁让你说这么多的!”三光突然一声大喝打断了他,“我们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是是是,您问。”“石碑上的内容你知道吗?”“嗯……”姜宪胆怯地点了点头。


“那你说说。”“石碑上讲的是一个叫homas的法国人的一生,1840年生于法国马赛,18岁参军,20岁的时候随远征军到达中国。随后,开始征伐中国国土,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并参与了劫掠圆明园之中的宝物。”我们等了半天,也没见姜宪往下说。急得崔力升催促道:“接着往下说啊!”“完了。”“完了?二三十块碑文呢,让你三五句话就说完了?”“我又不是史学家,只能记得这么多!”崔力升的暴脾气一下子上来了,他撸起袖子说道:“你小子,当汉奸还敢顶嘴!”说着,就要上来揍他。幸好及时被我们拦住了。我说道:“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能等到郑教授回来了。对了,”我转过身去问姜宪,“你们怎么会在五丈原出现?”“我们的车只能放下三块石碑,郑铨重看过之后也说不出个大概。我们想让他全看一遍,他全看过了却又说什么瞻仰文物的时候要先去拜一拜诸葛亮,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们这一行的规矩,要不然犯忌讳。”姜宪小心翼翼地说。


“你们绑架了他两天,他当然得想办法脱身了。看来你还真是个大学生啊,涉世不深,这么容易上当。不过郑教授也忒冒险了,要不是咱们及时出现在了五丈原里,只怕他要遇害了。”我们看从姜宪的嘴里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于是又把他的嘴封上了。


大家连续奔波数日,已是疲惫不堪,七倒八歪地睡着了。也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忽然听到有人打开了房门,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


我背对着门口,无法看清是谁,只是暗暗握刀在手,待他靠近后,一下子跳起来喝问:“谁?”吓得对方“哎呀”一声叫了出来——是郑铨重,手里的塑料袋掉在了地上。


“郑教授?”郑铨重弯腰捡起塑料袋:“你可吓死我了。我猜你们没吃过东西呢,所以就买了盒饭。看你们都睡得那么熟,没好意思打搅你们。”说着,他从塑料袋里拿出了盒饭。


我接过盒饭抱歉地说:“谢谢教授,家里没事了吧?”


“没事了,我说去外地了两天,因为走得匆忙,手机又刚好没电,所以没来得及通知家里。佳亮,这次幸亏有你们啊,要不然,我这把老骨头还真的交待在那里了。”


“看碑文之前先拜诸葛亮真的是你们这一行的规矩吗?”我很疑惑。


郑教授愣了愣,继而大笑:“哈哈哈哈,哪里有这样的规矩啊?我实话告诉你吧,我是蒙他们的。你可能不知道,五丈原上的诸葛亮庙很灵的。我知道,我作为一个学者说出这样的话很不负责任,但这个世界上有些事由不得你不信。他们凶相毕露的时候我就知道命不久矣,就是想在临死之前求诸葛丞相能救我一命。哪知我刚拜完,你们就出现了,我真怀疑你们是不是丞相他老人家派来的天兵天将!”


我说道:“我们只是及时赶到了,郑教授,就麻烦你讲一讲整个碑文的大概吧。”


郑铨重将一份红烧茄子推到我跟前,说:“好,你一边吃我一边讲。19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的5、6月间,英法联军1800人由水路直上,先后占领大连湾和烟台,进而封锁整个渤海湾。墓主人就在这1800人之内。当时清军守军将领是僧格林沁,他认为英法联军不善陆战,于是将所有兵将调往天津大沽口设防。英法联军得到了这一消息后,于8月1日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8月12日,联军开始进攻新河、军粮城,14日,塘沽也失守。同时,英法联军水路协同,进攻大沽口北岸炮台。清军本来就无心恋战,恰逢此时,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撤军。就这样,8月21日,大沽彻底失陷了,24日,天津也失守了……天津失守对清政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赶紧派议和大臣桂良到天津议和。英法联军抓住了清政府的这一软肋,提出清政府除了要全盘接受《天津条约》以外,还要增设天津为通商口岸,要说清政府那时也是烂泥扶不上墙了,这些条件也都忍了。但是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他们居然还要求各国代表均可以带数千名士兵进京换约,清政府当然不答应了。”我叹道:“要说他们也太得寸进尺了!”郑铨重摘下老花镜擦了擦说道:“这样一来,彻底激怒了侵略者。从9月开始,他们一路向西进犯,直逼北京城。9月中旬,到达了北京城东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通州。清政府知道自己国家命运全在此一举,又派出了怡亲王载垣去和英国特使额尔金议和,可惜谈判破裂,席间双方险些动起手来。翌日,也就是9月18日,英法联军中包括英国外交官巴夏利在内的共计有39人失踪。”


“是清军干的?”郑铨重倒了一杯水喝了一口,点点头说:“没错,联军抓住这一借口,当日,开始大肆进攻清军的驻地张家湾。”我连连摇头:“通州陷落,意味着北京的大门完全向侵略者打开了。”


“9月21日,双方在八里桥展开了最后的激战,最后仍是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第二天,咸丰皇帝携带宫廷内眷逃往承德,留下了恭亲王奕訢准备议和。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在这时,俄国外交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但是东城范围有重兵防卫,反倒是北城防卫松懈。”我想了一会儿说道:“圆明园不就是北京城的西北面吗?”郑铨重喟叹道:“上天注定啊!本来英法联军是要进城的,可是关键时候他们收到了一个汉奸的消息,说中国的皇帝在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过德胜门、安定门,直扑圆明园。试想如果当初不是这个人的一席话,圆明园或许可以免遭浩劫。”


“这个汉奸是谁?”


“龚橙。”


“龚橙……”我嗫嚅着,想破了头也没想起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


郑铨重喝了一口水继续说:“这个人名你或许觉得陌生,但是提起他的老子来,你一定很熟。”


“他老子?”郑铨重微微笑了一笑,而后吟出了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然也!”


“可是,龚自珍虽然生性风流狂妄,但是不至于出卖国家啊,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忤逆的儿子呢?”


“龚橙这个人不简单,历史上又管他叫‘龚半伦’。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人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他只爱他的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所以又叫‘龚半伦’。试想一下,这么一个人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龚自珍被誉为清朝最伟大的诗人,生出的儿子却这么不争气。自古读书人以气节为重,龚半伦却是蝇营狗苟之辈。听得我一肚子气,也没了吃饭的食欲,把盒饭推到一边,擦了擦嘴说:“郑教授,您继续说。”


“就这样,10月6日的清晨,英法联军在龚橙的引导下绕过北京城,经东北郊扑向圆明园。为了加快前进速度,英法联军将英籍士兵与法籍士兵分开,又分为骑兵和步兵,共分四路前进。9点左右,僧格林沁曾率小股清兵在城北一带打过伏击,可是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很快就宣告失败。此后,为了防止清军的伏击,英法联军只分成了英军和法军两路人马,同时向圆明园进发。但说起来很好笑,英国军队竟然迷路了,鬼使神差地到达了北京东门。”


“晚上7点,法国军队杀进圆明园,可他们发现这里除了二十来个所谓的技勇太监竟空无一人。这二十多个太监还抵挡了一阵,但也是无关大局了。10月7日,英军与法军会师。面对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侵略者们并没有沉醉太久就开始大肆抢劫了。对他们而言,中国皇帝在不在圆明园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处于了疯狂的状态之中。法军当时的司令官是蒙托邦,他下令法军要先拿在艺术上、考古上极具价值的东西,好献给拿破仑三世,珍藏在法国国家博物馆。英军的司令格兰特则下令士兵可以随意地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惊诧道:“格兰特的话一说出来,圆明园就注定劫数难逃了。”


“随后的事情世人都知道了,能搬走的东西全部搬走了,搬不走的要么当场打烂,要么付之一炬。最可恨的是当时还成立了一个英法联军委员会,负责对这些战利品进行拍卖,通过这样的方式转为私有财产。在这么一次名为拍卖实为分赃的会议上,一件极为平常的东西也都是两三英镑,一件龙袍更是卖出了120磅的高价。根据石碑上的描述,这次拍卖的收入达到了4万英镑。这和我国现有的档案资料记载相吻合。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清政府眼看败局已定,只好答应了议和的全部条件,并积极送返之前被扣押的巴夏利等人。可是当时被扣押的是……”


“39人。”我说道。


“送回来的只有19人,其余的人全部死在了清朝的大牢里。英法联军盛怒之下,决意一把火烧掉圆明园,以此对清政府施压。”我说道:“其实这不过是他们的借口,他们是想彻底地赢得这场胜利,以一个绝对胜利者的姿态回到谈判桌上。相对于战争,人的性命是微乎其微的。”


“不错,homas的墓志铭中也提到过。联军司令考虑到冬天就要到了,长此以往局面必将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想快速有效地结束这场战争。他们知道圆明园是清政府最为看重的地方,那么毁掉圆明园必将给予清政府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