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是《奇葩说》的宿命?不,众口难调才是

发布:2018-10-08 08:27 · 娱乐圈那些事儿

第二期就好了很多。

因为辩手足够多元,有碰撞、有火花,那个“好男孩”公务员和嘻哈歌手的对决很吸引人,喜欢傻乐的可以看反差萌;喜欢装深沉的可以品味两种人生态度;至少你可以想想这道“心上人在恋爱中,要不要跟TA表白”的题目。

被误解是《奇葩说》的宿命?不,众口难调才是

多元之于《奇葩说》的意义远大于任何综艺。综艺几乎都是高度程序化(要求单一)的,只有《奇葩说》骨子里带着反程序化(要求多元)的基因。

这和记者写稿子、作家写小说、导演拍电影一样,内容创作需要程序化。这一内在要义具象化成了一个个专业术语――内容品类聚焦、主题明确、人物设定差异化……

每一个字都可以翻译成“要稳定的内容输出”,好莱坞的电影是程序严谨、高度工业化,所以能够孵化全球观众;最近比较火的《我就是演员》,为什么不请歌手来呢?因为只聚焦在这一件事上,才好控制质量。

《奇葩说》不一样在――它的架构是基于辩论的,而辩论是最去程序化的。

曾几何时,辩论被高度程序化过,有主观水平的原因也有不适合放在台面上说的因素,总之被大学实质性抛弃了。

但只要不把所谓“专业”作为唯一追求时,辩论就被还原成了最原始的对话,《奇葩说》不一样的烟火就产生于不同背景、立场者之间的对话。

一问一答的访谈节目好做,能提问的记者好招聘、能回答问题的嘉宾一抓一大把;但找到能够对话的两个人超难。

奇葩说,这个苍白无趣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合适的奇葩给你选?

这只是《奇葩说》难以控制的第一点而已。

将双方置于极端环境(限定情景、时间和胜负条件)的对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反,谁都很难掌控。

还记得第二季时,作家柏邦妮有一次比赛,剪辑师大段的快进,屏幕飘来六个字――“不让播,怪我喽?”

被误解是《奇葩说》的宿命?不,众口难调才是

场上所有人一脸痴呆,谁都没料到话题完全被引向了“下三路”。

最后还是马东打断了发言,提前结束录制。

马东寄希望于不同个体间对话产生的创造性甚至冲突,但这种节目架构带来的不稳定性,却使《奇葩说》从选角、到内容呈现、再到效果都很难实现稳定。

对话的乐趣在于惊喜,可对内容制作而言,惊喜约等于意外事故。

外化的矛盾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奇葩说》节目组永远无法解决的“痛苦”之源。

有一个定论:常识的最大传播者是谁?其实并非严肃的新闻机构,而是7411节目。这是综合流量、内容属性和社会传播结构的综合判断。

尽管7411节目很多时候并非出自本意,但哪怕仅为了记忆点,他们往往也会有所主张。只是,为了方便制作,价值主张相对单一、具体。

(2)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