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对《阿丽塔》无限期待。毕竟这是一部卡神站台、日漫改编和硬核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简直太是我的菜了。IMAX的大屏幕看阿丽塔360度无死角的美瞳大眼,简直是极致享受。
然而,这部号称花费两亿美元、30万台电脑做特效渲染的电影,上映四天也才不到5亿人民币的票房。这个票房成绩不算爆冷,但也确实不太辉煌。遥忆2009年年底《阿凡达》上映的盛况,那可谓是万人空巷。
《阿凡达》在那个中国内地票房上亿电影都屈指可数的的年代里狂揽了13亿多人民币。甚至在那之后,国内电影院引发了一场设备更新的热潮。时至今日,《阿凡达》仍是视效大片的代名词。
为何这部没少花钱、噱头十足的《阿丽塔》叫好不叫座,在票房上再无法重现当年《阿凡达》的辉煌了呢?
观众对于技术的牛逼无直观感受
《阿凡达》那会儿,内地电影观众还没怎么接触过3D电影,更别说是IMAX,因此《阿凡达》3D IMAX上映的时候,给内地观众带来的是肉眼可见的震撼。看视效大片要带上眼镜了,还要在几层楼的大影厅里看,这种观感是直接的。而电影《阿丽塔》的特效技术十分强劲,但是就直观冲击而言远没有《阿凡达》来得震撼。
同时,《阿丽塔》的技术看点主要在电影本身,是真人表演与CG制作的融合,虽代表了好莱坞最顶尖的CG技术,但就观众的层面上并不能引起直观的、原始的震撼。
剧作方面的一些瑕疵
《阿丽塔》的剧本更像是一个为CG特效量身定做的剧本,也就是说在剧本中“炫技”是第一位的,排在好好讲故事之前。这样做的理由不难理解,因为《阿丽塔》每一帧的细节都做得足够逼真,让人惊叹,作为一部爆米花大片足够引起观众的注意。但这毕竟是一部有原作的科幻电影,世界观极大,原作漫画《铳梦》也十分知名且成功,这样的处理偏颇还是切实地影响到了影片的流畅性。
影片的世界观与原著的嫁接匹配度不高
原作漫画《铳梦》是木城雪户在1990年代创作的漫画。漫画的世界观架构充满哲理性和对未来世界的反思,这种反思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哲学原理。但木城雪户是一个日本人,他骨子里所认同的价值观很东方、很日本。
原作中的宿命感和战争反思主题十分明确,这是整个漫画作品的主题。而在电影《阿丽塔》中,会感觉到世界观的衔接上存在断层。影片保留了阿丽塔的宿命感(被战斗感召的宿命)和部分战争反思。但是在好莱坞式的改造下,原著压抑的主题氛围变成了许多十分西方化的意象,这些意象从观影反馈上不太能够被东方文化背景的中国观众所接受。
当中国观众get不到这些意象元素,对于影片的观影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在《阿丽塔》的故事建构中,突出了废铁城和撒冷之间的矛盾,这是落后与先进文明之间的矛盾,也是上下阶级之间的矛盾。影片对于这种矛盾的处理,采用了一种西部片式的剧作逻辑。因此强化了赏金猎人的职业,同时安排了一场阿丽塔在酒吧大打出手的桥段。
如果不理解西部片逻辑的观众就会不太能理解酒吧群架的情节,会觉得这场打斗没有意义。
此外,雨果第一次死亡的地点旧教堂、依德医生的武器镰刀以及撒冷的构架,甚至为什么雨果要被防御环“肢解”,这些都是具有基督教意味的视觉化改编,在推进剧情时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暗示。这些暗示不一定能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理解。
反观电影《阿凡达》,《阿凡达》中对于潘多拉星球的设定运用了许多具有东方价值观的元素,在中国观众接受起来会相对直观容易。
《阿丽塔》被观众诟病最多的结局问题
影片的结局在阿丽塔准备开始机动球决赛之前戛然而止,让许多观众不太满意。制作者应该想要把《阿丽塔》做成系列电影,想要将这一部作为初章。但是《阿丽塔》完成了系列电影中“第一幕”的戏剧任务,却没有完整这部电影本身的主要矛盾,因此让观众感觉突兀。
春节档后的档期冷淡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