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些人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喜欢乱朝别人发火?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直在哭,但是根本就没有值得哭的事情啊?为什么他集中不了注意力?为什么他老想要自杀?
“因为他病了。”
“不,因为他太懦弱了,别人都可以就他不行!他太懦弱了。”
“你要变得坚强啊!”“你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毛病!”“别人都可以,为什么就你不行?为什么啊!”
写出《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幼年时期脆弱、敏感又多心。他的爸爸认为普鲁斯特的敏感是当时身为一个孩子的他的过错;他的妈妈则认为普鲁斯特没有一个男孩子本身该有的勇敢、坚强的气质。所以他们对小普鲁斯特采取的是强压教育――严格的作息时间规定、不轻易对小普鲁斯特表达爱意。
那个年幼的普鲁斯特只能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着银河宇宙里最孤单的自己。后来他在书里写到“近来,我只要用心听,就总能清楚地听见那些哭泣声,那些我在父亲面前尽力忍住,直到单独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才忍不住的抽泣声。”
他不无绝望地描写那些在他的生命里从未停止,陪伴了他近三十年的哭泣,现在在寂静的深夜,一声一声嘶哑又清晰。
普鲁斯特是个要比别人多受一份罪的敏感的可怜虫,但好在在这场神经与意志无硝烟的惨烈战争中,他的妈妈放弃了一贯对他的严苛跑过来拥抱了他。他的妈妈聪明又强大,她在自己儿子身上加了许多高阁穹宇的理想。当妈妈跑过来抱住流泪的他,并且承认普鲁斯特的敏感、焦虑是他自己弄不明白的东西。
他不是不想控制,是不能控制。那一刻,所有的虚幻都崩塌了。
普鲁斯特写道,“我的忧愁第一次没有被看做一种过错,而被正式承认为一种疾病,一种不能归咎于我的下意识的状态。”
你不能对一个病人怒吼,让他自个快点儿康复。所以你为什么要对一个生了病的孩子大喊:“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健健康康?”那些像普鲁斯特一样病着的孩子,现在正在全世界各地受罪。并且没有人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害怕,他们只是生病了而已。
在美国电影《超脱》三分之二部分,刘玉玲饰演的老师在每天筋疲力尽处理边缘少年的问题后,终于有一天爆发了。
她骂那个要辍学当乐队主唱的姑娘,骂她不够勇敢只会作践自己,并且近乎诅咒般地预测她将来会过上可悲的生活。她说“毫不在乎太简单了,要有勇气,有品格的人才会在乎”。
而就在电影的开头,有着童年阴影并难以走出的巴瑟斯老师告诉一个自卑、忧郁的女孩,“你不需要变得坚强,大部分人都缺乏自我意识。”
他们两个都没有错,都在按照各自人生轨迹的经历来为这些孩子提供可行的成长方法。但他们又都错了,没有哪两个人的人生、性格是一样的。
那些不幸的边缘少年,各自有各自不幸的家庭和糟糕的交友。他们不需要各种人生导师的指导、不需要你告诉他要坚强或者不要坚强、不需要圣经也不需要维吉尔。
他们需要的只有爱。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也在试图探讨边缘少年的教育问题。这一电影的背景设置在了上世纪没有教导处主任、没有特定任务指标的寄宿制学校。音乐老师马修先生在自己事业谷底的时候跑到了这里来教书。
马修老师没有拿着教鞭指着黑板上书写的“要勇敢”;没有站在讲台上告诉这些边缘少年要多读书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恶意;也没有跟他们讲是别人的认知出现了问题,你们不需要变得坚强勇敢。
他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讲,只是带着他们办了一个合唱团。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