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走了:怀念的人这么多,懂他的人有几个?

发布:2018-10-31 14:58 · 文化

对此,早期通过武侠小说连载、带动报纸销售的金庸说:

“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颇有发挥想象、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

说起来,尽管写武侠小说只是金庸的副业,却无意间成为金庸最为成功的事业,并为他博得了江湖盛名。

6

在香港,金庸倪匡、黄?、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其中,金庸和倪匡私交最好,在连载《天龙八部》时,金庸有一段时间由于太忙,顾不上更新就请倪匡代笔,此前金庸特地嘱咐倪匡说,千万别把小说里的人物给写死了。

没想到鬼才倪匡先是应承下来,后来他觉得很不喜欢书中阿紫这个人物,于是干脆将阿紫的眼睛给“写瞎了”,等到金庸回来找他“兴师问罪”,倪匡却说:

“你临走时叫我不要弄死人嘛,我是弄伤了,打打杀杀肯定会受伤嘛。”

金庸无奈,只好接受现实,自己接着续写。知道这件事后,金庸的读者就去找倪匡“算账”,没想到倪匡却调皮地说:

“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金庸走了:怀念的人这么多,懂他的人有几个?

▲金庸(左二)与林燕妮(左三)、倪匡(左四)等在一起。

但时代的风暴,比“丁春秋”更猛烈。

1966年文革开始后,极左风潮蔓延至香港,金庸在《明报》中明确反对在香港搞文革,对此,左派开始公开宣称金庸是“豺狼镛”,并扬言称:

“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此后,左派甚至自制炸弹放在明报报社,并煽动《明报》内部员工“起义”袭击报社,在极左风潮的冲击下,《明报》发行量不减反增,从文革前的日发行5万份飙涨至8万份,成为当时香港坚持反对文革的舆论主阵地之一。

金庸走了:怀念的人这么多,懂他的人有几个?

▲1962年,《明报》报道内地人民逃港潮。

面对左派的刺杀威胁,金庸后来回忆说:

“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在各方压力下,1972年,正值写作壮年的48岁的金庸,最终在写完武侠寓言《鹿鼎记》后宣布封笔,空留下“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无声感慨。

7

对于自己后期的作品,金庸将主人公们描绘成人格并非完美的人物形象,对此他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开始意识到: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