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发布:2018-10-05 09:08 · 奇闻异事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利维坦按:看但丁《神曲》的读者估计对保罗(Paolo)和弗朗西斯卡(Francesca)的故事不会陌生。这对情侣在接吻的时候,被突然出现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杀死了,他们被罚在地狱里游荡。这个人像组合,是罗丹在《地狱之门》的创作前期设计的。它被设计安置在左边门扇低处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与《乌戈林》面对面。

直到1886年,罗丹才意识到这个雕塑表现出的幸福和欢愉与他整个大型设计的地狱主题并不相符。从1887年开始,他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雕塑展出。流畅光滑的造型、充满活力的构图以及迷人的主题使得人像组合立刻获得了成功。由于人物形象并无任何次要细节,人们便将它称作《吻》,这个抽象的名字很好地传达了它的普遍特点。说来也很有意思,这尊在世人眼里异常有名的雕塑作品,罗丹本人恰恰并不看重……


这必定是艺术史上最直接、最受欢迎的情爱作品之一:名字很简单,就叫《吻》。《吻》出自雕塑家罗丹之手,是一件不朽的大理石雕塑作品。作品主体为一对情人,赤身裸体,欲火中烧。作品中的人物皮肤光滑,身体柔软,而座下的岩石却未经多少雕琢,粗糙不堪,上下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丹这件巨作中的这对情人似乎超越了时间成为永恒,进入了理想状态:它是人们忘却所有而沉迷爱欲的集中体现。

罗丹生前共完成三个版本的《吻》,都是大理石雕刻而成,规格比真人要大。最早的一件收藏于巴黎罗丹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原比隆酒店(H?tel Biron),18世纪时,此处还是一座宏伟的宫殿。罗丹1917年离世前,一直都将其作为他的巴黎工作室。经过全面翻修后,罗丹博物馆于2015年11月重新开放了。

罗丹博物馆装修前就是巴黎最浪漫的去处之一。如今博物馆经过装修,翻新了木件,更换了地板地面换成了镶花地板,不但浪漫气息依旧,且更具魅力,引人注目。一进博物馆,雕塑《吻》就映入眼帘,它摆放于一楼正中间,位置显眼。《吻》可说是年轻恋人的圣物了。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博物馆翻修后翻修一新的博物馆中,《吻》摆放于一楼大厅正中间,位置显眼。图源:罗丹博物馆/J Manoukian

《吻》整件作品虽看上去欢快明了,轻松自然,但其创作历程及流传之路却充满波折。你知道《吻》的原型其实竟是但丁《地狱》中一对在劫难逃的偷情男女吗?

在劫难逃的情人

作品原型可追溯到1880年。罗丹原本出生于巴黎的工薪阶层,父亲是名警局文员。当时他还不到40岁,但早已名声在外。当年,罗丹首次受法国政府委托,为一家计划新建的装饰艺术博物馆设计两扇纪念性青铜大门。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起初,罗丹原计划以浮雕的形式,为青铜大门打造一件作品,展现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的地下恋情。图源: VPC Photo/Alamy Stock Photo

确定主题时,罗丹选择了但丁的《地狱》。一开始,他计划以浮雕的形式,在左门中间位置刻下一对恋人。浮雕取名《信仰》(Faith),表现保罗(Paolo)与弗朗西斯卡(Francesca)的地下恋情【编者注:弗朗西斯卡是十三世纪意大利一位地方领主的女儿,丈夫是另一个大家族的儿子基奥云尼(Giovanni),这其实是一段政治婚姻,乃双方父亲为求两家和平而缔结的】。这两人是但丁在地狱第二层遇见的,被困在永恒的旋风当中,他们是19世纪时相当盛行的艺术主题之一。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画家威廉・戴斯(William Dyce)笔下的保罗与弗朗西斯卡,请注意画面最左侧的手,暗示保罗的兄弟基奥云尼将揭发奸情。1837年。图源:Electrum Magazine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迪亚兹・卡雷尼奥(Francisco Díaz Carre?o)画作中的保罗与弗朗西斯卡,而二人身后的基奥云尼撞见奸情,正要刺死两人。1866年。图源:Electrum Magazine

从13世纪的原版故事来看,弗朗西斯卡与保罗坐在一起读言情故事,彼此心生爱意。弗朗西斯卡的丈夫与保罗是兄弟,他发现两人的奸情后,刺死了他们。罗丹决定塑造这对情人第一次亲吻的场景。如果你凑近看,还能看到男子左手中滑落的那本书。

但19世纪80年代中期,新博物馆的建造计划破产,而罗丹那件最终命名为《地狱之门》(Gates of Hell)的作品也没能在他有生之年问世。到1886年,罗丹打定主意,认为将这对情人塑造成浅浮雕,不如做成较大的、立体的、完整的雕像。第二年,法国政府就委托他将其打造为比真人稍大的大理石作品。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自1898展出以来,克里斯蒂娜・莱蓬特就称罗丹的《巴尔扎克》为他最为“激进”的作品。图源: Jeff Kubina/Wikipedia/CC BY-SA 2.0

接下来的10年间,由于罗丹忙于其他事务,工作室中的《吻》一直未能完工。但1898年,罗丹决定要在年展沙龙上将《吻》与作家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的巨大雕像一同展出。克里斯蒂娜・莱蓬特(Catherine Lampert)是位艺术历史学家,亦是研究罗丹的学者,她将《巴尔扎克》称为罗丹“最为激进的作品”。

在雕塑《巴尔扎克》中,作家巴尔扎克呈站姿,身披长袍,裆部异常隆起,展出时备受嘲笑。而《吻》一经面世便引起了轰动,它很快就被复制为各种规格的青铜版本,仅到1917年就出现了300多件。莱蓬特说:“《吻》是浪漫、肉欲及青春激情的集中体现。”

***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罗丹生前共完成三个版本的《吻》,都是大理石雕刻而成,规格比真人要大――该青铜版本位于巴黎。图片来源: Scott Hortop Travel/Alamy Stock Photo

同性恋者爱德华・佩里・沃伦(Edward Perry Warren)是波士顿的一名古董商,也是位鉴赏家,住在英格兰南部的东萨塞克斯郡。1900年,他征询罗丹意见,问罗丹能否用“最好的大理石”复制一件真人大小的《吻》,作为他的私人收藏。罗丹应承下来,双方签了合约,规定罗丹的酬劳为2万法郎,同时规定“雕像中男子的下体必须要完整”。成品于1904年夏天完成交付,结果由于雕塑对于沃伦的房子来说过大,结果只能屈身存放于仓房中【编者注:与爱德华・佩里・沃伦相关比较有名的是以其命名的沃伦杯(Warren Cup),这是一个古罗马时期的银质饮水杯,水杯的浮雕纹饰描绘了两个男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大约公元一世纪)时代的作品,但是有关该文物的真实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1)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