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为什么不让收利息?

发布:2018-11-01 11:08 · 奇闻异事

伊斯兰银行

伊斯兰教为什么不让收利息?

之后,穆罕默德则警告了叶斯里卜(今麦地那)放债的犹太人,在《古兰经》第4章第160与161节中责骂其“多行不义”,“违禁而取利息”,“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钱财”,诅咒其迟早会遭受“痛苦的刑罚”,试图以此“杀鸡儆猴”,潜移默化地影响阿拉伯穆斯林。在此基础上,穆罕默德在《古兰经》第3章第129与130节中直接禁止了穆斯林收取翻倍利息的行为。

伊斯兰教为什么不让收利息?

宗教压力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没过多久,两个阿拉伯部落(萨吉夫部落与尼那尔部落)互相缔约规定了借贷还款的合约,可当期限临近时,他们又推迟期限,以此获得更高的利息。

穆罕默德于是干脆在《古兰经》第2章第275、276、278与279节中,诅咒并恐吓所有收利息的人,称其为“中了魔的人”,若不放弃收利息,那么他们必定在死后“永居于火狱中”。穆罕默德以武力威胁道,假使他们不从,那么“真主与使者将对你们宣战”。

圣训中,穆罕默德认为吃利息比与“自己的母亲乱伦”更糟糕,还称自己在做梦时,看见吃利息的人在血河里游泳,被人用石头砸嘴。

通过三个步骤,穆罕默德彻底禁绝了高利贷,顺带把利息也给废了。

伊斯兰教为什么不让收利息?

禁绝利息?

高利贷被禁令普通民众喜大普奔。不过对于商人来说,一点利息都不能收,金融机构盈利的基本盘就没了,难道都要关门喝西北风吗?没了金融业,商贸投资都要受到波及,必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这可还了得?

因此,在穆罕默德去世后,接任伊斯兰国家政教领袖的四大正统哈里发都没有立法抵制利息。在随后的倭玛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时期,构建在《古兰经》与《圣训》基础上伊斯兰教法不断完善,可不同派别的宗教学者仍然就到底何为里巴(高利贷),能不能收利息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经济小算盘。

神学家大打口水仗,普罗大众赶紧趁事情没有落定变着法子赚利息。

如贷款方想买价值100第纳尔的骆驼,借款方则用自己的100第纳尔先去买好骆驼交给贷款方,报价120第纳尔,到期时贷款方还120第纳尔就好。有些不拘泥条条框框,急着用钱的民众索性去黑市借有息贷款,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嘛。

到了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民众规避“禁止利息”条款的手段日臻完善,其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是,贷款方把自己的住宅卖给借款方,拿到钱后,借款方立刻把住宅再回租给贷款方,每个月的租金就变相成了利息。而这样的操作,符合教规,100%“绿色”,属于伊斯兰金融。

伊斯兰教为什么不让收利息?

奥斯曼素丹在16世纪则直接出手,从原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为支持利息的存在,但反对高利贷,把帝国境内的年利率钦定为最高11.5%。素丹的命令还得到了逊尼派教法学家们的支持,宗教学者发布教令,肯定了利息的存在。

19世纪,欧洲列强崛起,并对中东施加了强有力的影响,欧洲的经济体系与金融理念,同新式枪炮与交通工具一样,强烈地冲击着停滞多年的伊斯兰世界。不少人开始反思自己缘何落后,其中一些宗教学者将矛头直指禁绝利息的伊斯兰金融体系,想尽办法将收取利息的行为合法化。

一番折腾之后,阿拉伯世界老大哥埃及带头将利息视作合法。埃及大穆夫提穆罕默德・阿卜杜在1900年发布教令,宣称银行存贷款收取利息的行为是被允许的,此后其他阿拉伯国家纷纷效仿埃及的行为,拥抱有息金融体系。

不过,也有不买账的,首先就是极端保守的沙特。沙特宗教学者们将所有形式的利息都视作高利贷,搞一刀切。1976年,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在麦加举办第一届伊斯兰经济国际论坛,会上几百个保守的宗教学者一致通过了反对利息的宣言。

此举标志着禁止利息的伊斯兰金融复兴了。

之后伊斯兰银行全面铺开,从埃及到阿联酋,从巴基斯坦到马来西亚,“绿色”金融业发展如火如荼。2009年,全球共有300家银行,250家基金会提供伊斯兰金融服务,至2014年,其总规模已达2万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5%。

伊斯兰银行标志

伊斯兰教为什么不让收利息?

不过伊斯兰金融的规模,仍无法与非伊斯兰金融相比,毕竟存贷款利率差是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赖以维生的支柱,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而和宗教绑定的金融体系,潜在市场有限,除非宗教的追随者数量陡增。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