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家到考古学者遇见另一位面的沈从文

发布:2020-05-25 10:51 · 历史不清不楚

“我这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这是上世纪初一位大学教授写给自己学生的一句情诗。

这位女学生叫张兆和,来头很大,是江苏巡抚、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面对如此热切的情书,张同学不为所动,她的追求者众多,痴情的老师被编号到了“癞蛤蟆13号”。

终于,老师一封接一封的情书轰炸获得了回应,这回应是……张同学抱着一摊情书找到校长处告状。校长听完投诉,看了一下情书,就被文笔内容给打动了。本该“主持公道”的校长反成了撮合两人的媒人。这个校长来头更大,他叫胡适。

从文学家到考古学者 遇见另一位面的沈从文

胡适

校长的撮合只是给了老师继续表明心迹的机会,最终打动张兆和的,是老师信中过人的文笔及诚挚的心意。这位最终与她喜结连理又留下一世曲折情事的老师,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为人所熟知,主要是凭着其代表作《边城》、《长河》及一系列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现状的文章。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靠自学取得极高的文学造诣,又因为生活经历的丰富使得文章内涵深刻,观点又独具特色。

后来大家津津乐道于1988年去世的他与诺奖的失之交臂,又常拿出他与张兆和的婚恋轶事来讲。我们都知道沈先生在文学上的过人修为,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沈从文先生还是一位为中国考古事业做出过极大贡献的考古学专家。

从文学家到考古学者 遇见另一位面的沈从文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正式踏入考古学界是在1949年宣布不再进行文学创作之后,很多人认为沈先生是由于与当时文坛上的老大哥们不合,受到排挤而不得已转入学术研究的。

沈先生的转行,固然有文学上的创作不受待见的原因,不过更主要的还是沈从文自身对文玩考古这些事物的喜爱。要不是发自真心地喜欢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是不可能如沈先生这般四十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并收获无数重大发现的。

从文学家到考古学者 遇见另一位面的沈从文

期刊《文物工作资料》1962年01期

沈从文先生出生于湖南湘西,自幼相伴的一条沅水不仅孕育了他诗意的文思,沅水两侧各式各样的多民族杂居城镇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在这里,沈先生从小就熟悉竹、木、油、漆、棉、麻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和流通。

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也有着无数对于童年印象中的湘西的描写。年少的沈从文喜欢看冥器店的工匠给作品贴金、涂色,喜欢看铁匠铺的匠人打铁淬火,也喜欢观察镇上织簟子的老人用钢刀破篾,又用篾编织成簟子的过程。

多年以后沈先生回忆:“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童年与各种手工艺的亲密接触,可以说为几十年后他转向文物研究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足够的兴趣,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文学家到考古学者 遇见另一位面的沈从文

湘西沅水

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出来,这个大学里文质彬彬的教授还当过兵。正是20岁出头去当兵的两年间,沈从文开始真正接触到历史和文物。

当时他为湘西自治政府首脑陈渠珍管理一批文物和书籍,里面有宋至清的古画,有铜器有古瓷,还有一大批碑帖跟十来箱古籍。

通过对照古籍研究这些文物,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大门被这个年轻人推开了一条缝隙,而从中透出的辉煌亮光,牢牢地将这个年轻人吸引住了。

对于这段重要经历,沈先生说:“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从文学家到考古学者 遇见另一位面的沈从文

抗战前的沈从文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