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人:“我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

发布:2019-10-25 21:48 · 百里

书上有的不讲。

别人讲过的不讲。

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因为这三不讲,他每次课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突然想到今天的教育,若是课本没变,可能教案写出来都是一样的,一本教案,或许都可以用许多年了,大学老师的课件,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不知道对学生重复讲了几次。

而在那时候,查资料没有现在方便的情况下,一个老师,却尽可能的想传递给学生新的知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无法想象,但我知道,这种精神正在慢慢的丧失,正在变得宝贵起来。

陈寅恪曾在王国维的碑文上写到: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后来他还在一篇名为《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的文中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或许在他看来,生是小事,死也属小事,唯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事,但这种精神,往往是庸俗鄙薄之人所不敢想象的。

或许正是因此,他们思想的光辉,才会历久弥新,成为一盏灯,为那些愿意在路上前进的人,照亮这条路。

但这条路最终通向哪里,全在于个人的选择。

陈寅恪如此,梅贻琦如此,那时候,很多文人都如此,他们都是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他们如此想,也是如此活的。

再回首,文心依旧。

可不断溜走的时间,已经将许多东西稀释掉了。

但是当我们和这些老先生隔空对话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名士的气息。

这些老先生,用他们的行为,用他们的人格,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可是今天,在我们看来,这些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

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不过就是一个世纪,不过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可有些东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些先生远去了,他们留下的东西,他们的精神风骨,他们的气度波怀,他们身上那种“士”之风度,难道也要渐渐远离我们吗?

我们固然学不来那些民国风度,也请不要忘记,曾经有那样一个时期,文化人可以那样想,可以那样活着,可以那样思考,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自由的思想。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