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而卓尔不凡的荆轲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燕国公主为他殉情时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从怀州河内来到榆次的荆轲,已经相当狼狈子,除去一剑一马,别无长物。前路茫茫,去既不能,而囊无余资,留亦不可,这进退之间,简直没有主意可打。但是,以他脸上的神情,怎么样也看不出他这天的晚餐还没有着落。这就是养气的功夫。他颇自矜他的这份修养;自然,矜持也是在心里,从不会摆在脸上。 荆轲: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三春争及初春景

三春争及初春景

融艺术想象与历史考辨于一炉,复原曹雪芹及其家族荣辱兴衰的人生画卷;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市井逸闻,尽入笔端;小说笔法,史家眼光,自成一家之言。高阳是华人文学界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取得创作辉煌成就的重要作家之一;是将学术性和通俗化成功地结合与融汇在文学创作中,并且在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人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家蠃得大量读者、被誉为有村镇处有高阳的优秀作家;是人品和文品相一致,人称诚属传统式文人,然有新时代之观念,洒脱飘逸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风范和儒道精神的极有个性的人物,而高阳的具有史诗性、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正是作家已经攀上艺术高峰的主要标志。 三春争及初春景: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柏台故事

柏台故事

柏台故事以谈科道的轶事为主,兼及讲官,并附记有关人物。柏台之名起于汉朝。御史府中多植柏树,而朝廷禁省,统称台阁,所以御史府别称柏台。至明朝设都察院,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称为台长;正途出身授职监察御史,称为入台。特设而无专署的,有六科给事中,习惯上通称为垣,与台相对。如谓台垣即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台垣皆为言官,但两者常成水火,是明朝政治上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在台湾,高阳与另一位著名家南宫搏齐名,但南宫的小说题材多集中于宫闱内部的争斗倾轧,无论在视野的开阔和见识的高卓上都无法与高阳相提并论。与大陆近年走红的二月河相比,后者更多地以现代人的意识诠释古代人的言行,而高阳更侧重揣摩古人的本来意图,二者可以说各有千秋。

风尘三侠

风尘三侠

隋朝末年,炀帝昏淫无道,奸臣专权朝政,天下大乱,烟尘四起;风尘中自有侠义豪情,患难中当见肝胆相照。杨府歌伎红拂女冒险搭救被杨素追杀的三原侠士李靖;反隋义军首领虬髯客亦鼎力相助,三人结下深厚友谊贞观年间,李世民已不能容忍当年有恩于自己的虬髯客。 风尘三侠: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

古今公子中,除战国四君以外,多姿多彩莫如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完绝一时。纸醉金迷,笙歌达旦的秦淮河畔销金窟中,多少旖旎韵事,多少缠绵风情。 , 明末四公子: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乾隆韵事

乾隆韵事

康熙废立太子,几经波折,雍正以异常巧妙的手法,撰改遗诏,夺得皇位!大规模屠戮的异己使雍正背上了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罪名!乾隆继位大赦天下,为父补过却发现自己并非太后亲生高阳以大量历史典故勾勒出康乾盛世,多少引人注目的风流韵事,政争波澜 ? 乾隆韵事: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李娃

李娃

淅淅沥沥的雨声,一直未停;北风渐紧,南屋纸窗整夜被吹得噗嗤、噗嗤地响着,以致于郑徽一宿都不能安枕,直到东面皇城内隐隐传来晓钟的声音,他才睡去。一觉醒来,觉得室内特别明亮,侧身看去,新糊的窗纸,白得耀眼;定神细听,雨声风声都已不知在什么时候静息;虽然没有阳光,却是个晴天。郑徽陡觉精神一振。已到长安四天,一直为雨所困,想观一观光,看一看朋友,都不方便,今天可非得作个竟日之游不可了!他这样在想。于是,他匆匆推被而起,拔闩开门;四个家僮,都穿着青布长袍,在外厢伺候,看见主人起身,一齐躬身问过早安,然后有的打扫卧室,有的伺奉盥沐,有的准备早食,静悄悄地各司所事。 李娃原名李亚仙,是唐代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一位烟花女子,以重情仗义而被人们誉为义妓。她抛弃繁荣,助其所爱,更能谨守妇道,严整治家,因而被朝廷封为汧国夫人,一个出身卑贱的妓女竟能获此殊荣,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要解其中原由,还需先从郑元和讲起。唐代(748年),无锡有个状元姓郑名徽字元和的书生,祖籍荥阳。天宝年间随父郑仁仰任常州刺史迁居毗陵(无锡)三皇街。郑元和少年天资聪慧,其父常以吾家千里驹自豪。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地方的科举考试,取得入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在京城结识了妓女李亚仙,并且相爱,与李亚仙形同夫妻,如胶似漆。

明朝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中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明代各朝出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高阳披览明史,将明朝的皇帝从头至尾道来,叙其登皇位的惊险历程,谈其面对家事国事的决断或焦虑,论其治国经邦的成败得失。高阳以每一位皇帝为中心,横线遍及后妃太监,王臣百吏的生活日常,纵线论及开国、靖难、夺门、议礼等皇权制度的圈圈环环;细密处丝丝入扣,宏大处只寥寥几笔。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风云起伏的明代大历史。 明朝的皇帝: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人间

人间

小说人间蔡骏作品。 悬疑大师蔡骏最新作品人间,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传奇体验。超越极限震撼世界的当代悬疑史诗。是跨度5年的超长小说。完全不同于以往只在十几天内发生的事情。我,从天机回到人间,却丢失了全部记忆。平庸的现实生活,每天厄运缠身,整个世界都与我为敌。忽然,发现自己拥有神奇的读心术,一个惊人的秘密已近在眼前兰陵王面具忽隐忽现,蓝衣社大门突然敞开。而我,真的是我自己吗?人间,又将何去何从

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也是一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蒙哥玛丽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岁时被绿山墙的玛瑞拉和马修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该书问世至今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这是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是一本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灵读本。马修和马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整天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有古怪的名字,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玫瑰会说话,会给她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是自己的两个知心朋友,可以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作者的语言清新自然,笔触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马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由于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李俊然的足迹。 《绿山墙的安妮》,一本让两位英国首相都为之着迷的美妙故事,这部加拿大儿童自一九零八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

清朝的皇帝

清朝的皇帝

本书是高阳笔下脍炙人丁的名著,勾辑了爱新觉罗的祖先及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等清朝历代天子的相关史实。据高阳的论点,清朝的天子,平均要比明朝的天子好得多。可惜雍乾两朝的许多史实已不行知,倘或辛勤搜求,细心爬梳,也许有少数天子,尚须重新评价。高阳批览清史,将天子、后妃、太监、王臣、百吏等壹壹道来,荣枯得失,尽显清代大年夜年夜历史。结合历代王朝,高阳指出弎条法则:壹是历史的重心在平易近生及经济,而经济的重心在交通;贰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势力似为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必开壹代之胜运,否则就会出现危机;弎是王朝亦似自然人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历程中,休养生息,作育人材,培养了生机,就会出现中兴之局。 高阳批览清史,将皇帝、后妃、太监、王臣、百吏等一一道来,兴废得失,尽显清代大历史。结合历代王朝,高阳指出三条法则:一是历史的重心在民生及经济,而经济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势力如为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必开一代之胜运,否则就会出现危机;三是王朝亦如自然人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过程中,休养生息,作育人材,培养了生机,就会出现中兴之局。清朝皇帝乱伦惹下绝后之祸光绪帝前朝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认为皇帝死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信史未见确凿材料。满州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于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举行大婚典礼,因得性病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单从大婚之日算起,他与众多的后妃宫女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居然没有留下一点骨血,已属不可思议。光绪帝本人三十八周岁死去,身后竟然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这太不正常了!光绪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两名,身边还有成群的妙龄宫女。他于光绪十四年十月(18年月)大婚,至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囚禁瀛台,近十年时间,虽然政治上难以伸展手脚,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但性生活还是有较大自由度的,尤其与他宠爱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称甜美。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期间,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是伴着他。光绪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对面的扆香殿。叶赫那拉氏入主后宫几十年,光绪帝对她几乎没有兴趣,但也绝不是没有碰过半个指头,史家说承幸簿很少留下光绪帝与皇后的性生活记录,很少不等于没有,尽管极有可能这是皇帝受亲爸爸所慑的逢场作戏。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虽然她为此想得心酸,想得发狂。光绪帝,他的后妃们,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龙子,或者得个凤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终于变成绝望。爱新觉罗氏皇族悲哀连连。据史料记载,光绪帝继位人宣统帝溥仪,活了六十一周岁,也是绝后。接连三朝皇帝都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是不是忘了记载?相信史学家们不至于疏忽到这等地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爱新觉罗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为荣。如果没有长大成人的皇子,即使曾经有过夭折的儿子,哪怕有过夭折的女儿,史学家们都会不吝笔墨给予郑重记档的。皇帝有生育能力,这是至尊皇帝全部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官胆敢将其疏忽,他有几个脑袋?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人们不禁要问:爱新觉罗氏皇族到底怎么啦?清朝到底怎么啦?对此,广泛涉猎有关史书、传记,未见研究结果。探讨这三位皇帝为什么没有生育能力,虽然对研究清史,尤其对研究清朝皇权统治具有重要价值,但难度显然很大。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过世,那个时代的御医不敢探究此事,没有留下直接的医学资料,研究很难下手。于是,为何连续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为一团疑云,浮悬于史海上空。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其透视分析,能依稀看到相当重要的缘由。可以说,清代三朝皇帝都绝种,与满洲皇族的婚姻习俗有关。按照满洲皇族的婚配传统,丈夫死后,允许妻子转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转嫁儿子或侄辈。这种原始的婚俗,把女人当做一种财富和交配工具。怒尔哈赤死前曾嘱咐: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福晋是指努尔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所说的收养,是指自己死后将嫡妻归儿子代善所有。皇太极时代,莽古尔泰贝勒死后,他的众多妻子分别分给侄子豪格和岳托;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贝勒死后,其众多妻子中的一个被第十二子阿济格纳为妻。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极的亲弟弟,论辈分多尔衮是豪格的亲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尔济锦氏,是叔叔多尔衮其中一个妻子(元妃)的妹妹。侄子豪格死后,其嫡妻博尔济锦氏在叔叔多尔衮逼迫之下,被多尔衮纳为妻子。皇太极及其儿子顺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亲婚配或乱伦婚配。建州女真的领头人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为侧妃,开与蒙古部落联姻之先河。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娶蒙古女子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了对付强大的明朝,积极推进满蒙联姻。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来自蒙古博尔济锦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论辈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尔济锦氏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嫁给时为贝勒的皇太极,后尊称为孝端文皇后,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又嫁给当时仍为贝勒的皇太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生了顺治帝福临,还生了三个女儿,后被尊为孝庄文皇后;之后,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亲姐姐,也嫁给了继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极,被封为宸妃,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有人统计,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洲贵族仅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就达十八次之多。皇太极之子顺治帝与其父亲一样,也是近亲婚配或乱伦婚配:孝庄文皇后的两个侄女,都嫁给了顺治帝,一个封为皇后(即孝惠皇后,后被废降为静妃),另一个封为淑惠妃,顺治帝娶的这两个妻子,是他同一个亲舅舅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表妹;后来,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侄孙女,又嫁给顺治帝为妻,后被封为孝惠章皇后。这就是说,顺治帝不仅娶了两个表妹,还娶了表侄女为妻。而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的角度来讲血缘伦理,他将女儿(孝端文皇后)嫁给了皇太极,又将两个孙女(孝庄文皇后、宸妃)嫁给了皇太极,后又将两个孙女(静妃、淑惠妃)、一个曾孙女(孝惠章皇后)嫁给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顺治帝福临又抢了自己亲弟弟的老婆为此还逼死了亲弟弟。由此清王朝如黄鼠狼下崽是一窝不如一窝到最后只有绝后的下场。

三国志

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其中的《诸葛亮传》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书中九年级上册。 自古以拥长安、洛阳为正统。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