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莫让私心添烦恼

作者:孙亚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9

|

本章字节:3398字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了今生的相识。”而人也不知在前世积累了多少功德才换来在这世上走一遭,生命是前世的奢侈,人所受的苦难跟今生能来这世间走一遭相比又算什么呢?在来来去去的人群中,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与那个前世千百次回眸的人拉紧了彼此的手,相约来世再见……


女人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善与爱无法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都喜好求佛问道,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他们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着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


“你们两位前往求佛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两个哥哥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老三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老三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又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老三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们都长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愿帮助她,他不入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谓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而且是做人的根本,一个身怀无私之心的人,总是把他人的悲苦装在心里,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佛者;相反,现实中也有一些人,他们总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结果生出许多无端的烦恼。


从前有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干渴。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水依然细细地流着,心中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开导说:“你真没有智慧。你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叫水不要来呢?”


世间的人挣扎于七情六欲,可是久而久之对这缠人不休的欲望也会生出疲厌。如是就想:“这些诱人的色声香味,不要再来到我的面前,使我眼见心烦。”可是五欲依然如旧,不断纠缠人心,于是按捺不住大发雷霆,再次诅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远不要再出现,为什么你还来纠缠,让我见到心生烦恼?”有智慧的人说:“一个人若要离开五欲,应该收摄自己的六情,关闭心意,妄想不生,这样才能得到解脱。何必执著眼前的事相,而希望它不生呢?”


其实,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


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


所以,女人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善与爱无法共享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