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三观”不能作为评价剧集口碑的标准

发布:2018-10-30 10:00 · 娱乐圈那些事儿

事实上,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文艺创作,过分要求在生活本色上经过艺术加工的影视作品披上“三观”的外衣,或许才是真正的“一厢情愿”。

回过头去看网络的种种呼声,“令妃就是心机婊”、“何书桓妥妥的大渣男”,这些如同“段子”一样的影视剧评论,简单粗暴的人物标签下,是零包容的僵化价值体系,强烈个人色彩、批判眼光让影视圈变成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舞台。

我们认为,“三观”不能作为评价剧集口碑的标准

把古装剧定义为魏璎珞“天生脾气爆,不好惹”的花样打怪之旅,把年代剧定位为反抗封建残余、追求自由人生的路径,把现代剧当作“真善美”的聚集地,处处皆充斥着“诗与远方”的阳春白雪。

更让人难过的是,尽管深知所谓“三观不正”不过是网民在语境错位下的情绪宣泄,但这些年的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变得越发小心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此情,我们或许也可以换种思路,假如温迪痛哭认错、柳瑛娘冲破封建禁锢、如懿绝地反击……三观是正了,但或许又要再次被打上“不切实际”的标签吧?

不论如何写剧,终究要背锅的编剧大概也想喊上一句“心累”。

真正的“C位”

美学价值与历史意识

那么造成这种割裂的,到底是观众的“三观”在变,还是审视影视作品的眼光在变?

回顾曾经的经典作品,论“三观不正”,专业生产“渣男渣女”的琼瑶阿姨和金庸老师,大概就要是被绑在“耻辱柱”上的头号角色。

毕竟,不论是认不出和妈长的一模一样的亲闺女的乾隆,还是一边升级打怪一边撩妹的金庸牌“中央空调们”,这类“毫无道德”的角色放到如今,或许只有诸葛亮的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知之徒”足以形容“三观党”们的感受。

我们认为,“三观”不能作为评价剧集口碑的标准

都在讲“三观不正”,那么到底什么才算“三观正”,却很少有答案。这是因为,作为一道主观题,“三观”从来不能用“正确”或者“错误”来修饰。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而言,我们可以从“美学”角度评价它艺术表达是否新颖,影像制作是否精良性,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讨论它现实关照的程度深浅、历史意识是否先进。

以上种种,又怎能用简简单单的“三观”二字加以形容。

导演贾樟柯曾在说过这样一段话“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说真话和真相的做法,是负能量。”

在电视剧里,有的角色因纯粹单一而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也有因为复杂多面而让观众得以窥见“人性”的角色,比如《琅琊榜》里的“梅长苏”。

影视表达从来只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复杂多维的现实。合格的影视剧作品从来不是一句是非对错可以评判,它是立体式、多层次的表达,自然也能允许多角度的解读。

我们认为,“三观”不能作为评价剧集口碑的标准

回归到文艺创作,所谓情绪极端的“狗血”还是要撒的,四平八稳的“三观”也还是要挑战的。否则,诸如《红楼梦》这样的名著经典,又怎么有机会出现呢?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