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街区男孩》中,出生于此的黑人少年独自走了一条努力学习的路,却在无可避免的暴乱中死于乱枪之下。
几乎为他们的命运做了一记注脚。
一个世纪前,美国南方曾长时间实行过著名的“隔离但平等”政策。
从铁路交通上开始,他们为白人和有色人种提供平等但隔离的车厢,或在客运车厢中以挡板分开。
后来,其他交通工具、学校、酒吧等公共场合纷纷效仿,黑人以这种方式被固定为二等公民,远离白人世界。
几十年过后,经过长期抗争,“隔离但平等”取消了,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死绝。
?“隔离但平等”
黑人社区的形成不也正是这种思路吗。
南方的黑人群体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纷纷迁往北方城市寻找机会。
洛杉矶的瓦茨区、纽约的哈莱姆、芝加哥的南区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心区,都是他们的最初目标。
但在黑人蜂拥而至的同时,原本居住的那些白人家庭连同工业、商业圈却开始迁往城市郊区。
形成了后来这种市区黑人聚居区、郊区中产白人家庭的格局。
?1966年的纽约哈莱姆区
而在黑人聚居区环境日渐恶化的问题上,美国政府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中,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住房贷款计划,比如HOLC、FHA计划等。
他们将数百万的贷款注入到住宅业,推动了白人在郊区住宅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这些贷款计划却全部对黑人关上了大门。
?白人的郊区住宅
北上的黑人挤在城市特定的区域里,却全部被划分为危险区,他们拿不到贷款,只能租房而住。
而40年代末开始的“城市更新运动”,更是将他们从市区赶到了更为偏远的低收入住宅区。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