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高、“花样”多:献礼剧的类型化方法论

发布:2018-12-11 22:05 · 娱乐圈那些事儿

在那条微博的最后,杨烁同样这样说道,“如果这部戏能唤醒我们父辈们对过往的记忆,同时也给新时代的我们带来一些希望,那么雷东宝才算完成他的任务。”

但其中,最大的矛盾点则在于,其特殊的属性注定了献礼剧扎堆的红色月,往往成为收视率和播放量曲线的谷底时期。就连“国剧门脸”正午阳光的出手能否提振士气,都还是一个问号。

或许正是基于此,伴随着影视剧创作空间的不断扩展,献礼纪念和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底色,开始走向“花样”献礼之路。

已经播出的《创业时代》、《你和我的倾城时光》通过人气流量带动收视热度;《我们的四十年》别出心裁以电视人角度切入;《风再起时》《那座城这家人》则是共同走上群像之路,通过多线交融的方式展现改革开放之下的中国特色;而《江河水》与原著小说相比,剧版焦点从“反腐”转向“改革”,融入了走私、资本博弈、海外并购等更多商战元素。

规格高、“花样”多:献礼剧的类型化方法论

而这种趋势在明年将进一步被放大。比如,《无名侦探》《隐秘而伟大》等剧集,将把探案、谍战等类型元素和明星影响力带入主旋律叙事。

用类型化打法破热度“隐疾”

政策引导助推下的剧集题材洗牌期正在如约而至,只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流量热度方面来看,在多元化元素丰富献礼剧的背景下,收视率及网播量持续走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针对于口碑层面而言,用力过猛的“偶像化”献礼剧不可避免的,在反向作用力的影响下沦为“四不像”。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那些贴上“献礼”标签却依旧没有脱离悬浮特色的作品。比如,商战爱情献礼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虽然收视、热度双高,但舆情讨论点主要集中在对于赵丽颖金翰的表白,和“配角加戏”的罗生门,与“献礼”二字相关甚少。

规格高、“花样”多:献礼剧的类型化方法论

同样的情况在《创业时代》中也曾上演,不现实的时代、不现实的设定以及不现实的表演三座大山齐齐压在《创业时代》身上,让“献礼”成了最僵硬的标签。

时代在变,文艺创作也要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对占据主流收视的电视剧来说是正理。有媒体这样形容献礼剧:本质上是一个抽象范畴,因借由国家大事周年纪念变得“与众不同”,但其归根结底还是类型剧的主旋律调性被放大突出。

这也就表明,在搭上这班“正旋律”之车的前提则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讲好一个故事,才是影视剧是否好看的终极奥义。

搭上献礼列车的创业奋斗、职场生存、自我梦想实现以及家庭伦理剧集,除了要拥有可乘东风的良好“天时”和“地利”,揣着一颗讲好故事的心,或许才是治疗献礼剧隐疾的“良方”。

(1)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