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副总裁戴莹:《守护神之保险调查》用话题性拓展自制剧社会深度

发布:2019-01-13 11:43 · 娱乐圈那些事儿

说到《守护神》,另一个不能不提的话题就是“新港剧”。

近年来,爱奇艺共同投资、共同制作的港剧合拍模式收获颇丰。从《盲侠大律师》到《再创世纪》再到如今的《守护神》,爱奇艺的网生基因与港剧的成熟产业体系相互融合,开出了“新港剧”之花。

“合作中,我们一般会从剧本阶段介入,一起开发。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港片’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早在港剧合拍的初期,爱奇艺就表达出这样的合制理念。

经过数年的努力,大家对“新港剧”的关注点已经从情怀回归到故事,从“港味儿”转移到“看点”。在戴莹看来,这也是“新港剧”在怀旧的粉丝之外,与年轻用户需求对接的基点:“如果故事本身好看的话,观众是否还会在意‘港味’?符合当下国内主流价值观,让大家能找到情绪投射,我觉得这些更重要。”

爱奇艺副总裁戴莹:《守护神之保险调查》用话题性拓展自制剧社会深度

在这样的指导理念下,《守护神》的开发稳扎稳打。由乐易玲、钟澍佳坐镇制作与监制,“鬼才”编剧陈十三、方世强把关剧本,组成了港剧“黄金班底”。

“这个班底一直有着港剧非常成熟的工业体系传承,从编剧到导演、从艺人到监制,配合度非常高。”戴莹介绍说,在《守护神》创作前段,主创就请了保险调查专业人士进入剧本创作,提供保险专业建议。

主创从大大小小的真实骗保案中,挑选出最富戏剧性的部分,深度挖掘背后的共鸣情感。如此,才有了如今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黑寡妇”保险调查案的悬疑,医生为给妻女留保费“假死”的唏嘘,以及对夫妻同时发生意外后,家人争保费的感慨。

爱奇艺副总裁戴莹:《守护神之保险调查》用话题性拓展自制剧社会深度

由于保险调查题材的特殊性,《守护神》还涉及到了非常复杂的跨国、跨地拍摄。

保险调查案在哪里发生,调查员就要去哪里查案。剧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极具香港特色的“迷你仓”失火案,还有马来西亚的嘉年华爆炸案,甚至还有远赴捷克布拉格街头对“假死”医生的调查案。为了呈现这样广阔的地域感,《守护神》剧组99天拍摄,4个国家、5个城市、8个摄影组,台前幕后共有10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拍摄。

“全球取景是为了满足受众更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剧情本身的需要,很多创作需要丰富的现场重现。”这种拍摄方式考验了团队的制片管理,也会消耗更高的成本与人力。不过,在戴莹看来,用高难制作提高作品质感,对于吸引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挑剔的年轻观众来说,是不可缺的关键要素。

从播出数据来看,《守护神》在对接年轻用户上的努力效果显著。这部剧18-30岁的年轻受众占比约53%,话题讨论度也在这个年龄层最高。

“社会派”行业剧的责任担当

和死因蹊跷、命案交织的警匪剧相比,保险调查的推理演绎不一定更简单,但牵涉的社会层面,却往往更多。这也是《守护神》相关话题,能屡次成为舆论焦点的原因。

比如,由翟天临饰演的医生阿Ben为了躲避医疗事故追责,投海“装死”的“活死人案”。剧情虽然离奇,却并非主创空想生造。2017年,就有一桩湖南籍男子为逃外债,诈死骗保的案件,而现实故事家破人亡的结局更惨烈。

如此对照,《守护神》这种带着悲悯的社会关照,很是让人共鸣、唏嘘。

爱奇艺副总裁戴莹:《守护神之保险调查》用话题性拓展自制剧社会深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守护神》的社会效益不仅限于故事层面,还衍生到了剧作外。每集结尾部分,《守护神》都有针对当集内容的保险知识科普。从旅游险怎么选,到遗产如何划分,再到人寿险的保期,简单实用,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无论是戏内的社会关照,还是戏外的知识科普,《守护神》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将行业性内容、社会性表达和年轻化诉求的有机融合。

“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与年轻受众喜爱,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好的内容,一定能输出正向的价值观。也一定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大众共鸣。”戴莹解释说,这种理念适用于所有爱奇艺的自制剧。

比如,爱奇艺此后开发的民国传奇剧《外八行》,讲述的就是一段关于乱世中救国救民并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

“这部剧请来了欧豪、谭松韵这样年轻的演员,故事的讲述方式也会更加符合年轻人的习惯。我们希望能让这类弘扬正能量和社会责任的内容,受到年轻受众关注。”

(1)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