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发布:2019-05-18 12:00 · 娱乐圈那些事儿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那时也不存在刷榜的说法,销量都是实打实的歌迷群体的认证。歌手和歌迷的关系仅仅通过音乐来交流,喜欢你的歌曲,就会买你的唱片。唱片大卖,达到白金唱片认证,甚至还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感谢歌迷、感谢专辑制作人,正式而有纪念意义。

歌手本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虔诚,从他对唱片的态度也可见一斑。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现在,唱片专辑成为了歌手的附属品,是构成这一身份中诸多环节的一环。卖唱片,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目的。

粉丝拼销量,给自己的偶像歌手缔造一个又一个“数字奇迹”,买专辑,为了可以参加签售会和偶像握手。偶像们或许也迷失了自己当初做音乐的初心,就目前来说,他们只需要热度和流量。

歌迷和歌手,粉丝与偶像,在唱片时代前后,大相径庭。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现在的流媒体时代,唱片被做成了数字专辑的形式,进入到了各种音乐app中。

一张数字专辑的价格2-20元不等,点击 ―― 跳转到微信支付/支付宝界面 ―― 输密码/按指纹 ―― 享受音乐。一气呵成的流程,放开音乐后,就切换到其他的app里,音乐成为了工作和生活的陪衬。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以前喜欢一个歌手,要离开家门,去到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唱片店,在一排排货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专辑。那时一张专辑的价格,可能抵得上好几顿饭。不舍的付钱离开唱片店之后,要在路上反复欣赏,回去第一时间放在cd里,全身心投入在音乐中。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似乎,我们现在听音乐少了点唱片时代的仪式感?仪式感,也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那时听歌,我们用手抄歌词本,还要和朋友们比较谁抄的歌词比较好看。开玩笑的说,如果没有歌词本,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周杰伦歌词里唱的什么。听英文歌,认真抄录英文歌词。英语课上,对出现在某首歌曲的单词记忆犹为深刻。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现在有花里胡哨的歌词图片,随意切换字体、切换背景,分享到朋友圈后就被抛弃到社交平台的大海中。英语歌词,各种音乐软件也有做好的翻译,某个单词不认识切换到翻译app就行,是真的方便了,可是记忆真的不如以前深刻了。

那些年,攒钱买过的专辑

每年都会有无数的音乐从业者高喊“唱片已死”“音乐寒冬”,虽然唱片行业早已开始走下坡路,被流媒体取代是板上钉钉的事。但现在大多数人还在支持实体唱片的原因更多是出于情怀,就像电子书如此发达的今天,纸质书也仍然有大量且稳定的用户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如试试用CD机放音乐,只有声音,只有最纯粹的音乐体验。不要让那些唱片,彻底被埋进岁月里。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