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作品的观看顺序依次是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5集,每集60分钟)、BBC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1集,93分钟)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文学《切尔诺贝利的祭祈祷》(32万字),主创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和灾难的受害国白俄罗斯。
电视剧在IMDb和豆瓣分别收获了9.5和9.6的超高评分。在观众们承认电视剧在服道化方面对历史高度还原的同时,也引发了美国拍苏联的故事是不是有意识形态立场的争论。
出于对争议的探究和在看完电视剧之后面对灾难没有立即平复的心情,我又看完了纪录片和书,觉得更有发言权了一点,才开始写这篇文章。但是切尔诺贝利灾难本身是一个过于复杂的主题,因此即使是这三个文本综合到一起,恐怕也无法反映出事件的全貌。
出于纪实文学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对虚构有一定的限制的特点,我认为更客观一些。而且作者能够通过母语对事故亲历者进行访谈,减少了翻译的损耗。纪录片也有类似的特点,但由于篇幅限制,容量有限。而电视剧肯定有更多艺术加工的成分,其客观性排在最后。
不过我首先要驳斥一下:美国人拍的,英语对白就是意识形态攻击的这个观点。因为即使是俄语对白,但能看懂的人更少,到头来还是要借助翻译,遑论客观理解。而且经过与纪录片和文字的比较,电视剧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有事实基础的,因此如果想快速了解切尔诺贝利灾难的来龙去脉,电视剧是一个很直观的切入点。
但想要更全面,显然文字是更好的选择。《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这本书是中信出版社的新版,从俄文原著直接翻译的。之前还有若干个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版本。最知名的一版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原作名:Voices from Chernobyl)。
中文版加上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全书的第一篇讲述从爱情开始,最后一篇到爱情结束,而灾难面前的不离不弃尤为动人。书的内容是对切尔诺贝利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整理,作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专注纪实文学的作者,在文字功底方面肯定没的说。
但书更震撼的原因主要是,相比电视剧围绕事故原调查和抢险救灾这两条主线展开,书的视角更多,采访对象包括救灾人员人及其家属、疏散地区的居民、技术方面的专家、历史学家,囊括了几乎所有民间的声音,而且每种角度都是同等地位。在书中能看到专家非常理性的思辨和分析,也能看到居民不明所以的抱怨和唠到,也有清理人及其家属的发自内心的控诉和宣泄。
当然对于灾难的理解来说,专家们的讲述更有参考价值。我印象比较深的几篇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绝对权力》,来自前白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所长,也是电视剧中女科学家的原型之一;《笛卡尔的哲学:和别人一起吃污染的面包片,不用觉得尴尬》,来自白俄罗斯议会议员,“切尔诺贝利儿童”基金会主席;《在封死的水井边》,来自“保护切尔诺贝利”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书中除了核灾难本身,反复提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思想认识上说,显然二战的胜利给苏联带来了一种自信,认为能在战争中取胜,也能够战胜科学和自然,对核能和平利用也有风险这一点毫无认识和准备,在救灾过程中也是运用战争思维,而不是科学思考。
从工业发展的特点来说,当时苏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没有相应科研基础的配套,从镰刀斧头的时代直接跨越到原子时代,顶层新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靠体制集中资金的能力堆起来的,下层基础不稳。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除了反应堆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有人为操作的不当。
从历史进程来看,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发生和和官方一些不太妥当的处置,从客观上带来了觉醒和解放,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而在造成民众人生悲剧的同时,因为体制原因才能实现的“敢死队”式抢救,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悲剧在全人类范围的蔓延。
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对现在的人来说,切尔诺贝利是一段历史。乌克兰总统近期表示将会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为游客建造一条绿色走廊,取消拍摄影片和视频的禁令。但对亲历者来说,那是被动承受的灾难,是生命的消逝,是持续的痛苦,是无法重来的人生。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感同身受,任何文学、影视作品都含有转述和加工的成分,不可能实现对现实的百分百还原。但是由呈现引起的关注,由关注引起的思考,可能就是对受害者来说最好的慰藉了。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