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两本书,《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学履途:漫游在伟大故事诞生之地》,都是来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未读”系列。凑巧的是之前推荐过的《我在底层的生活》和现在正在看的100科幻系列都是来自同一个出版公司,发现这个公司的特点是内容做得不错,印刷质量一般。
先说《如何看懂艺术》,豆瓣评分8.3,获选2018年度榜单中艺术・设计类最受关注第10名。这本书最大的槽点是名字听起来大气磅礴,让读者以为是关于艺术鉴赏的百科全书式入门读物,但从内容来说,实际上是一本意大利美术导览,而且只包括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庞贝、米兰这三个地区。
罗马部分是重头戏,按照古罗马、罗马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各时期的时间顺序,介绍了相应的代表人物和绘画、雕塑作品。那不勒斯部分其实只涉及庞贝古城的壁画艺术,而米兰部分的重点是达芬奇和《最后的晚餐》。
当然评分和排名说明这本书还是有可取之处。从外观上看,采用了裸背锁线的装订方式,使得书籍可以摊开平铺,方便观赏配图而没有掉页的风险。
波提切利《摩西的考验》,跨页展示很从容
从写作的质量来看,作者翁昕是一名艺术品经纪,所以他的角度非常实际。你可以把他当成一个“推销员”,推销的是全人类共有的艺术珍品,但目的不是让你买,而是欣赏。因而他能够直截了当地指出某件作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哪里,欣赏它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从怎样的角度去看,因此也可以说他是一位称职的“博物馆讲解员”。
对于非专业艺术从业的参观者来说,优秀的讲解员对欣赏作品至关重要。去年二刷卢浮宫的时候,有幸碰到了一位艺术素养非常高的讲解,她作为法语和英文翻译,译过不少艺术类书籍,涉及音乐、美术等多方面。听她的讲解有一种真正看懂了一件作品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看懂艺术》有类似的效果,取这个名字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如果能换一个副标题可能更好一些。
举个例子,在罗马部分讲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时,重点介绍了画面各个部分对内容的分配和布局,讲解了画面是如何按照圣经故事的内在逻辑排列组合,以及画家想要通过这幅天顶画传递给观看者哪些信息,以达到怎样的创作目的。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局部,位于中心的是《创造亚当》
可以说艺术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法表现,也不是所谓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要有内在逻辑的支撑,思想和精神的支持。这一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明显,此时的艺术发展更像是人类哲学观念进步,自由意识觉醒的体现。
以上感想主要来自看书的收获和各地旅行的见闻,在我的印象中自己是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就国内的美术教育来说,课堂上是基本废止的,美术课即使安排了课时也很难保证不被占用。
课堂之外的美术学习更多是出于参加艺考,另辟蹊径升学这个功利性很强的目的。艺考的学生中确实有真正热爱美术,想要从事相关专业的,但从近年井喷式的扩招和报名人数来看,恐怕大部分是7439课成绩不好想混个本科念而已。
美术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而素质教育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了一些家长的口诛笔伐。因为教育部门虽然强调减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并没有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此一来素质提高的部分就需要在学校之外努力了。
还好现在升学仍然是通过能够量化的考试形式,如果在教育部门投入力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素质考核的比重,显然除了固化阶层之外并不能起到什么积极的效果。
抛开教育体制的争议,对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了解和见识对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都有益处。在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将更多兴趣和精力放在发现美这项事业上,世界会显得宽广一点。现在很多博物馆、剧院的网站上都能找到免费的绘画、音乐欣赏资源,有条件的话更不妨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标题中的另一本书《文学履途》就是关于看一看,而且文学欣赏门槛更低、更亲民一些,原名是The New York Times: Footsteps,由《纽约时报》主编,收录了Footsteps这个专栏中38篇与伟大作家有关的旅行地的游记。
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美国作家的脚步,所以如果对美国文学没有一定了解的话看起来会没什么乐趣。而且这些专栏作者也不都是研究某个作家的专家,在目的地的游览很多是靠当地的作家粉丝作为导游,或者参加相应的文学导览项目,因此呈现的内容有比较多的二手信息,感受就和自己在当地参加了一个类似导览差不多,个人觉得启发有限,倒是也可以作为文学补课参考。
如果有机会二刷意大利和美国,这两本书应该会成为我的参考。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