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到底致癌吗?

发布:2018-11-20 10:07 · 奇闻异事

我们之所以担心手机或可致癌,是因为它们有辐射――辐射是携带不同能量且不可见的电磁波,电磁波谱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它们。如下图所示,左边的辐射强度较低(频率较低),右边的辐射强度较高(频率较高)。

手机辐射到底致癌吗?

图源:Javier Zarracina / Vox

你会发现辐射分为两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收音机、手机及手机信号塔、无线路由器、微波炉发出的电磁波叫“射频”辐射,由于其能量不足以使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因而属于“非电离”辐射(如图所示,可见光和红外光也会释放非电离辐射)。

至于电离辐射――我们照X光、做CT扫描坐飞机时接触到的电离辐射足以破坏DNA,随着时间推移,DNA重复受损后,会诱发癌症。这就是为何不该过多暴露于X光之下的原因。【到底照多少次X光才算过度暴露呢?答案是:尚无确切数字――但时刻关注这一问题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建议我们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检查。

手机辐射到底致癌吗?

飞机飞行期间的辐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太空气象》(the Space Weather)期刊上,是第一个在地球上方26000-120000英尺空间所做的辐射测量。图中可以看到辐射剂量随着高度和纬度的增加而上升,且每小时间差异都很明显。图为2012年11月14日格林尼治时间20:00-21:00时的辐射量,较暖的颜色表示较高辐射量。图源:Daily Mail

非电离辐射(来自手机的辐射)的能量不足以破坏DNA,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它不会诱发癌症。但某些问题开始渐渐浮出水面:非电离辐射是否仍然无害?是否有其他不会直接破坏DNA,但亦可致癌或诱发生物学问题的机制在起作用?

犹他大学的辐射学专家欧姆・甘地(Om Gandhi)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说,“这些电磁波可能会影响细胞的功能,但不会损害细胞。”你离辐射源越近,暴露的时间越长,吸收的辐射量就越多,健康受损的几率也越高。

于是我们又绕了回来:手机会致癌吗?我们之所以会关注这一问题,是因为人们似乎最担心因此而患癌。但在得到答案之前,我们还需要绕个小小的弯子,先解释一下该领域的研究将如何应用于人类。为此,我们需要先像书呆子一样探讨“研究方法”。

手机致癌研究面临的重大阻碍

许多健康领域的研究都认为随机对照试验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研究人员将测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治疗;另一组只服用安慰剂。

因为人们是被随机分配的,所以两个组唯一的区别(通常而言)在于是否接受了治疗。如果两组的结果不同,那么说“治疗起了作用”或许是很合理的。

因此,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随机对照试验(RCTs)通常可以明确认定治疗是否有效果【有个有趣的事例:临床试验先驱、苏格兰医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曾借助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柑橘类水果似乎可以缓解坏血病】。随机对照试验也可以用来研究某物,如手机辐射,是否会导致疾病。

手机辐射到底致癌吗?

图源:Backyard Secret Exposed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去研究手机和人类癌症的关系。为了搞清楚特定类型的手机或手机使用习惯是否会诱发癌症,随机向几千人派发特定类别的手机,并要求他们长期(至少五年)坚持使用未免也太困难,与此同时,成本也过于高昂。寻找愿意不使用手机,且坚守诺言的人群更是难上加难。

但如果没有随机对照试验,我们就无法确定手机是否会致癌,我们只能靠“观察”数据追踪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使用手机的情况及他们的发病率。使用观察数据的研究往往比随机对照试验更不可信、更混乱、更模糊。它们只能揭露现象之间的联系,却不能判定因果关系。这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要深入探讨的很多歧义点。

最后一个阻碍研究的障碍是:某些(但不是全部)由手机赞助商资助的研究可能并不可靠。欲知详情,可阅读“国家网”做的调查,该调查有值得称道之处,但也通过精心挑选的研究,强烈暗示了手机与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分析过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考克兰图书馆、电磁场门户网和电磁辐射安全网在过去10年间发表的49项针对手机与人类健康关联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的资金来源并不会明显影响研究结果。

事实上,我们发现没有赞助商资助的一流研究似乎都在证明:使用手机并不会增加人类患脑瘤的风险,尽管我们尚不清楚手机对健康有何影响。具体原因请见下文。

综述各类证据的研究得出了各种复杂的结果。

但这些研究质量很差,参考的证据也不够可靠

(0)
写评论
相关阅读
作品评论

暂无评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