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无休止的徭役,残酷的法律使得农民越来越不堪负担,逼得他们忍无可忍而发动了大规模起义,最终推翻了秦王朝。陈胜和吴广是这场起义的首倡者,都是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其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世的被压迫者。
陈胜是贫苦农民出身,曾经给别人家种地为生。他年轻时就波怀大志,在种地休息的时候对同伴们说:“如果以后富贵了,彼此不要互相忘记。”其他人都嘲笑他说:“你给别人种地,怎么会富贵呢?”陈胜叹息着说:“燕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首倡者的壮举
秦二世元年七月,秦国征发贫苦农民900人去戍守边境,走到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州市区东南一带)的时候,赶上天降大雨道路无法行走,只好暂时屯扎下来,不能按时赶到了。按照秦国法律戍卒不能按时赶到驻地,要全部处死。陈胜、吴广当时是屯长,便开始商量:“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大事也是死,一样是死,我们就为国家大事而死吧。”陈胜认为,天下已经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如果他们首先发难肯定有很多响应的。吴广表示同意。于是两人就在尉官鞭打他们的时候,夺下剑杀死了尉官。
陈胜召集那些戍卒说:“咱们遇到了大雨,已经错过了按时抵达的日期,按照法律都要处斩。就算没有处斩,因为戍守而死的也有十之六七。壮士要是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树立大名声,那些王侯将相们都是天生的贵种吗?”其他的戍卒也走投无路了,就都说:“愿意听从您的话。”于是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带领人马很快就攻占了大泽乡,接着又攻下了附近的郡县,占领了很多地方。等到陈胜、吴广走到陈县(位于今天河南淮阳附近)的时候,已经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卒几万人。
占领陈县以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护下立为陈王,建立了张楚政权。那个时候各地被秦朝逼的没法活下去的百姓,都纷纷杀掉地方上的官吏来响应陈胜。后来,起义军又发展到几十万人,前锋已经深入今天的陕西境内。
看到农民起义军已经快要打进都城,秦二世慌忙命令章邯把在骊山服役的七十万人组织起来,全力进行镇压。起义军由于没有多少正式训练,战斗力不行,被章邯击败而全军覆没,陈胜、吴广也被部下出卖、杀死。陈胜死后刘邦项羽等各地起义军仍然继续努力,不过两年就推翻了不可一世的秦王朝。
先驱者的可贵
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其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陈胜吴广最先造反,声势最大,对秦朝威胁最直接,秦朝当然就先把矛头对准了他们。秦王朝虽然已经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但它毕竟还是全国的统治者,当时还拥有最大的力量。起义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因为是首倡者,不但没有经验,训练、装备、战略战术都还不行。以掌握全国最大力量的秦王朝,来镇压首倡起义的陈胜、吴广,陈胜吴广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然而陈胜、吴广的首倡仍然拥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毕竟引爆了全国起义的浪潮。等到起义在全国各地蔓延,已经成为燎原之势的时候,秦王朝消耗太大也就无法镇压了。因此可以说陈胜、吴广等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后人赢得了推翻秦朝的时间,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刘邦、项羽这些后来者实际是沾了陈胜、吴广的光。
古代历史上的很多事往往是这样:谁先挑头反抗,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原来的王朝此前还没经过大的打击,肯定还拥有最大的力量。首倡者虽然英勇,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因此,首先进行发难的往往是容易被镇压掉的,后面继起的往往是收获胜利果实的人。古人总结了很多这方面的消极经验,比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告诫人们不要强出头,要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这不是中国的人性多么不好,而是对多次失败的惨痛经验的消极总结。很多人说这是中国人奴性的表现,实际这也不是奴性,而是中国人心中过于理性的收益-成本算计。正是由于对收益和成本的算计太多,那些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显得过少。
很多人在以一代又一代的挫败中,往往就接受了这套思想,就是不想当这个出头鸟,只想着胜利后跟着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然而问题在于,这种思想和行为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人人都想搭便车而不想当先驱者,胜利就根本没有可能。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没有人去开头就不会往下发展并取得结果。这就像攀登高山,总得从下面一步步攀登,最后才能登上山顶。没有在山脚下起始的那些步伐,最后登顶那一步也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我们对那些冒着巨大危险,承受着最大代价,为社会进步而首先行动的人充满敬意。陈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掀起如此大规模的反抗行动,永远值得尊敬。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