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荫榆女士,诸位或许都很陌生。有听过她的名姓的人或许第一反应也是:杨荫榆啊,那不是杨绛先生的姑母吗?但杨荫瑜女士坎坷曲折的一生,绝非一句轻飘飘的“杨绛先生的姑母”可以概括的。她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是鲁迅先生口诛笔伐的反动文人,也是为庇护同胞而惨遭日军毒手的大义之士。
杨荫榆,小字申官,江苏无锡人,书香门第之后。杨荫榆出生在晚清时代,与当时很多先进女子一样,她进入了女校读书。对于杨荫榆来说,那段少女时光可以说是她人生中最为安宁的一段日子。
那时旧时代的阴影尚未完全褪去,在杨荫榆十七岁时,她遭遇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包办婚姻。或许是少女对婚姻抱有期许,在面对父母之命时,杨荫榆选择了妥协。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红色绸带另一头的丈夫,竟然是个傻子。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刹那,十七岁的杨荫榆面对嘿嘿笑着流哈喇子的低能儿,只觉得晴天霹雳,她抓花了所谓“丈夫”的脸,连夜逃回娘家。但夫家又怎么肯放过她?杨荫榆最后还是被婆婆强行抓了回去。此后杨荫榆不断的从夫家逃回娘家,又不断地被接走。
父母与丈夫在一个女人的人生中无疑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但对于杨荫榆来说,父母无法给她庇护,傻子丈夫更是她亟待逃离的火坑。杨荫榆不愿意为了这样一段可笑的婚姻放弃她的学业,放弃她本该璀璨的未来。夫家反复的捉拿游戏也终于让她明白,这段绝望的婚姻里,逃避是无用的,她只能一往无前。在强势的婆婆再一次来到杨荫榆的娘家,企图逼她回去时,杨荫榆态度强硬的与夫家断绝了关系。
这一段抗争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但其间的惊心动魄可想而知。而这时的杨荫榆,她没有亲人的支持,唯有一腔孤勇相伴。杨荫榆的二哥,也就是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曾感叹:“申官如果嫁了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
只是奈何命运弄人,卿遇人不淑。
与傻子丈夫登报离婚时,杨荫榆不过十八九岁的年纪。在这之后,这位女子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再未考虑过恋爱与婚姻。此后杨荫榆先后留学日本、美国。因其才学出众,又有资历,从美国归国后不久,杨荫榆便被聘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她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杨荫榆在美国留学时攻读教育学硕士,师从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对教育学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杨荫榆出任女师大校长之际,正是国内学潮爆发之时。学生们追求独立与自由,广泛参与政治运动,不可避免的忽视了学业。杨荫杭先生就曾经呼吁社会“赈学荒”,并说:“岁荒谓之凶,而不知学荒之凶更甚于岁荒。”在这一点上,杨荫榆与杨荫杭不谋而合。
杨荫榆作为女师大校长,把女子教育视为国民教育之根本。她想通过教育救国与兴国,她迫切地想要为女学生们建造一座纯白的象牙塔。杨荫榆力图整饬学风,她要求学生专注于学业,遵守校规与校纪,不要参加和过问政治活动而荒废学业。但这一切,却正是当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学生自治会”所不屑一顾的。杨荫榆的教育理念与“学生自治会”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或许是曾经的妥协曾给杨荫榆带来无法磨灭的伤痕,在她珍而重之的教育上,她再也不愿后退一步。双方冲突愈演愈烈,渐渐演变为了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
以许广平为首的学生自治会掀起了反对女校长的“驱羊(杨)运动”,而随着鲁迅先生等人公开支持学生,大肆批判攻击杨荫榆,“驱羊运动”也从校内运动升级为公众事件。杨荫榆由此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参与运动的学生们群情激奋,封锁校门不允许杨荫榆入校。
当时的女师大,除了发起运动的学生们,仍有许多师生支持着杨荫榆。杨荫榆也认为,是许广平等 “少数暴劣分子”妨碍学校行政,破坏学校风纪。若放纵下去,将贻误全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只要平息了这些“暴劣分子”,就能正本清源,解决女师大的学风问题。于是杨荫榆向当局求助,带领警察署强令学生迁出学校,搬入补习所。
杨荫榆三令五申,坚决不许警察伤害学生,但局面还是失控了。在混乱中,几名学生被警察打伤。女学生们更加激愤,痛斥杨荫榆“不惜牺牲多数学子,以保全自己地位”。女师大风潮最终以杨荫榆辞去校长之位而告一段落,援引武力也成为了杨荫榆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杨荫榆之初心未尝有错,只是在当时中国的革命潮流之下,她的教育理念却显得太过理想主义了。
风潮过后,杨荫榆被定性为鲁迅先生等人的口诛笔伐的“反动派”。 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中学课本中,课文《纪念刘和珍君》的注释中对她也只有一句:“当时的北京女师校长,依附北洋军阀的势力镇压学生运动。”若是杨荫榆自此销声匿迹,或许她便要永远被钉在“反动派”的耻辱柱上。但是这位执拗的女士,只要眼前有不公之事,她便一定要激浊扬清,绝不肯哪怕片刻的虚与委蛇。
她注定无法在充满暴力与不公的社会中安稳的生活下去。辞去校长之位后杨荫榆并没有一蹶不振,她回到苏州继续投身教育事业。杨荫榆先后在苏州女师、东吴大学等校任教,后来又创办了“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
不久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苏州也被日军侵占。日本侵略者在苏州烧杀抢掠,杨荫榆精通日语,此刻亦不肯明哲保身。
杨荫榆只身闯入日军司令部,痛斥日军将领放纵手下劫掠的行为,为邻居们讨回被掠夺的财物。杨荫榆言辞犀利,竟令日将领哑口无言。因意图笼络杨荫榆为日本做事,日军也并未翻脸。
自那之后,普通的日本兵不敢去杨荫榆家滋事,杨荫榆的住处也成为了百姓们的临时避难所。日军挨家挨户找“花姑娘”时,那些女子便都藏到杨荫榆家去。
此后杨荫榆数次义正言辞地拒绝日军的要求,日本人看出杨荫榆不可能为之所用,便对她起了杀心。1948年元旦,杨荫榆被日军杀害于苏州盘门外的吴门桥,时年53岁。临近的一个木匠将她的遗体从水中打捞起来入殓,下葬时不过一口简陋的薄棺。
如果杨荫榆不是那么正直刚烈,或许她不会惨遭毒手。只是这位执拗的女士,向来是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向现实低头的。若杨荫榆女士生在和平的现代,或许她会嫁一位志趣相投的丈夫,做一个贤妻良母。她会从事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从此安然一生,幸福美满。只是奈何天意如刀,卿生不逢时。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