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天国之秋》最后一节:战争里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
英王陈玉成被人出卖被俘、处死时曾说,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兵围南京时,太平军里有经验能打仗的将领,却只剩下忠王李秀成,翼王石达开此时也已与天京决裂。
南京被围、淮军攻打苏州、左宗棠部攻打杭州等,都需要人带兵去应对,要打的战场太多,太平天国却已是无将可用,无兵可派。洪秀全只得命令洪仁 \出城招兵。但此时太平军两年前号召力早已成为过去,再没有成千上万的人投奔而来,他只得一等再等。同时,湘军阵营里却有源源不断的新兵员加入,到1864年一月,围南京的湘军已有5万,曾国藩辖下的兵力达12万余,包括陆师和水题,皖南、皖北、安徽、苏州都有大规模驻军,这还不算李鸿章的淮军。
1864年的2月,曾国荃在南京的战役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天京只剩下最后两个尚能通行的城门,左宗棠部在法华混编军队的支援下,也拿下了杭州与苏州。天京的那位天王此时精神几近崩溃,性格愈加暴戾乖张,每天就等着“末日审判”的到来。末日审判似乎不会来,而天国的末日却实在是近了。
太平天国东面大城尽失,再没有救援管道,只能在包围圈中独苦苦支撑。
南京被围期间,不光城内的人没有东西吃,城外的曾国荃部队的粮草也几乎用尽。这里四野残破凋敝,对湘军很是不利,如果不能尽快攻下南京,官兵也有可能会因饥饿发生哗变。于是湘军开始挖地道,到6月,他们在南京城边挖了30多外地下通道,终于成功挖到城墙了底下。他们洞室里埋下了6000个布袋,袋里装着20吨的炸药。1864年7月19日正午时分,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炸药引爆。高厚的成墙被炸开,南京城告破。
此时洪秀全已经病死,他许诺带着天兵回来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李秀成在混乱之中换上湘军的装束,带着洪秀全的儿子逃出城后被几个农民发现。农民把他交给了曾国荃部队。洪仁 \也在不久后被人发现。太平天国至此彻底完结。
南京陷落后,湘军一度备受吹捧的严明纪律完全瓦解。这些士兵连年离乡、辛苦征战,受尽苦楚,在终于到达胜利的终点时,再无视上级命令,开始肆无忌惮的烧杀抢夺。
作者写道:南京城好似全陷入火海,上升的烟雾屯结空中,成为紫红色的云块,飘浮在残破的北京城上空数日不散。
直到7月25日下午天降暴雨,才把大火浇灭,把这座城市涤洗干净。南京城的老人、孩子、病人、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和体弱者,一律糟到恣意杀害,死前还受到湘军士兵的严刑拷打,逼问值钱物品的藏处,所以尸体莫不伤痕累累,残缺不全。遍地尸体腐烂于街头,臭气熏天,曾国荃只得下令各营将尸体拖到路旁,盖上土,城里方有道路可走。
曾国藩曾写道: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李鸿章成为两江总督之后,也曾写道:一座空城,四周荒田,无屋!无人!无钱!
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
曾国藩没有听从他人劝告带兵攻打北京,拿下清政府。而是准备解散湘军,交出兵权。对于一个杀伐决断、冷酷无情的军事领袖,手握重大兵权,却又甘愿顺服于无能的朝廷,多少有些令人不解。
本书的作者分析了曾国藩其人,指出:外在的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杰出而无情的军事将领,在战争的后期,拥有着不受约束的权力,像书中所写“清廷控制不了他,要不要听朝廷的命令,大抵上看他高不高兴。”而内在的曾国藩,其实是儒家文人。他恭敬而淡泊,抑郁又易伤感。他并不想过这样的人生,只想平静地读书、过日子,却无奈被大浪推至前沿无法后退。但他始终认为统治者由上天选定,任时局如何变化,为人臣子都一定要忠于上天的选择。
战争一结束,他便想告假还乡。他想回到书堆里,不再过问世事,却一再遭到阻拦,至死方得解脱。而关于这场战争,在书的最后,作者写道:19世纪中国的这场内战所夺走的人命,最广受认可的估计是两千万到三千万。
这个数据并不客观,因为没有可靠的数字可供参考。没有人清楚的知道有多少人死于被杀,多少人死于饥饿与疫病,又有多少人以其它方式被夺去性命。直到1913年,清军攻下南京近50年后,中国人口依旧没有回到战争之前的水平。受害最严重的江西、湖北、安徽、浙江和江苏,人口减少了8700万左右,在全国范围内造成的人口减少,总共有1.6亿之多。
太平天国运动,被认为是在人类史上夺走最多人性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结束,英国人并未从中得到利益,无论从外交上还是经济上,他们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好处,介入别国内战并未让他们得到善意与好感,也未使清廷重开通商大门。战争结束后的数十年间,李鸿章和左宗棠与其他官员竭力推行改革,试图使国家振兴,但却收效甚微,清朝国势每况愈下。
战争,从来就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