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讪妹子你还在烦恼吗?有了这本搭讪宝典就不用再苦恼了,想学吗?就来看看,教你逆袭成为搭讪小能手。
搭讪,原本并不限于男女交流的第一步,就算是跟陌生人打发点时间,不论男女老幼,也都有搭讪的需求。只是“搭讪”这两个字写出来,立刻显得鬼头鬼脑贼眉鼠眼的,不够光明磊落,总超脱了一般社交的平淡,似乎专属心怀叵测的男女似的。
男女之间不需要搭讪便可交往,确实是最为自然的状态,彼此都会跳过初次搭讪的一段艰难时光。在劳动中产生的关系,同学、同事最为合宜,非劳动中的关系亦以同为善,同乡、同行、同好、同宗、同姓,也算不那么生硬,比较容易深入。就算一个视结交陌生人为乐的人,也不至于把跟陌生人搭讪视为享受,多少还是有点压力,需要些盘算。
从理论上说,搭讪术最重要的肯定是最初的几句话,让人不能立刻拒绝或者抬屁股走开,甚至产生了点愿闻其详的兴趣,继而主动发问者算是上佳的选择。概括起来,无非是几种招式。 下马威式。要领是出言不俗,让对方反应不过来,或者激起了对方强烈的兴趣。
典型的例子便是刘呐鸥小说中男主角采取的手段,男主角对女主角说:“小姐,我要告诉你,你喝咖啡的方法和抽烟的姿态完全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这种花哨的拳脚如果棋逢对手,你来我往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比如接下来这位女士在吃饭的时候“教了他三百七十种烟的牌子,二十八种咖啡的名目,五千种混合酒的排列方式”。当然,可以想见,这种出其不意的招数,真正把握得恰到好处,只收获了惊喜而没有拳脚,或者尖叫和保安,着实需要一点运气。刘呐鸥把搭讪的场景放在舞厅,大致也说明了在一般社交场合,这种舞台剧式的对话比较冒险。
当然,一切都有例外,诗人西川遇到过很多上门骚扰的人,有人为了留下深刻印象也采取过类似的技术,比如一进门并未报上名来,便长吟:“圣诞树被人砍走了”。从西川的描述中可见,虽然说出话来的当下诗人有点头晕,但是随即便要求来人好好说话,这种装神弄鬼的下马威并未起到效果。 亲切随和式是普通劳动人民经常采用的搭讪术。使用之话术多为“推特体”,如“你这是去哪儿?”“回家还是探亲?”“你老家在哪儿?”之类。这种招式在封闭的交通工具,尤其以长途火车、飞机最为常见,也最为有效。其要领在于
以拉家常的亲切消解对方的警惕,并有较大可能树立起热情、温和、热心肠等一系列正面形象。自然,在国外留过学的中国人大概已经欧化到不习惯这样街坊邻居式的亲切,对他们可能比较好的表示亲善的方式,可能是讨论金融和就业形势,如果贸然提及艺术品收藏和科技进步,也需要不断察言观色,找到对方的知识和兴趣对接点,作为突破口。
亲切随和式的变体有很多,比如共同抱怨,这比较适用于飞机晚点时同仇敌忾的环境。借物说事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此处物为泛指,可以是满地跑的小孩,也可以是放在桌上的手机、对方正在看的一本书、正在玩的一款游戏等。当然,搭讪尤其是需要审时度势,不能太没话找话,以随意自然为好。面对一个如花少女,指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这是你的孩子吗?我看倒是长得很像我!”这样的搭讪,基本上可以肯定结局一定是悲剧性的。
亲切随和式并非一定马到功成,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在归家的火车上照此办理,对方紧张地看着他:“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你是谁?关心这个干什么?我告诉你,我爸爸是公安局的!”他老人家立刻就颓了。 更安全的一种是自言自语式,如果对方听到,并认为有必要接口,搭讪就算成功,如果对方假装没听见,就当确实是在自言自语。阿兰·德波顿在小说《爱情笔记》中就如此描写。女主角自言自语地说:“如果飞机出事,我们都会死掉,这些注意事项究竟有什么用?”男主角作为唯一的听众,只好接了句废话。俩人就此相识,还没到下飞机,他们就已经相爱了。
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搭讪法,便是故意错认。亦舒小说《曾经深爱过》,男主角在酒吧里仗着酒勇,对女主角大喊另一个名字,“利璧迦,你为什么离我而去?”女主角由是听了他一宿的苦闷。这算是错认法中比较成功的。前提是女主角比较体谅,没有甩手而去,或者吃吃傻笑,而是秉承着“独坐而有人搭腔,也可以算是荣耀”这样大度的心态。
搭讪术目前正成为一种新的培训科目在北京某商业区广受欢迎。据报载,“搭讪学”学员年龄在二十五至二十九之间,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也包括若干中科院博士。我觉得实际上有此需求的人远远不止这些常理中的高学历人士。太多的人住在小区五年与隔壁邻居互相不认得,在会议室里滔滔不绝,对陌生人则抵死不言面如死灰。网络本来消灭的是交流距离的障碍,现在却让人患上了更为深重的面对面交流恐惧。若干年前,搭讪不过是会说话的群居动物比较自然的能力,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交钱培训的技能。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