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战+心理战+调虎离山,后世的拙劣模仿似乎永远也抓不到精髓
作为大汉开国三杰,韩信在战场上的表现真可谓威震华夏。开国皇帝刘邦都说:“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在井陉的背水一战已经永载史册,后世的拙劣模仿者也想再现韩信背水一战的奇迹,可他们基本上都失败了。似乎除去韩信同时期项羽的破釜沉舟,这种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招”一次也没有成功过。几乎成了“试试就逝世”的“禁术”。
简单来说呢,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中原大地在经历了陈胜吴广大起义后,项羽和刘邦已经趁此机会崛起。项羽成了分封诸侯的西楚霸王,韩信为了配合刘邦的出击,北上征服支持项羽的势力。赵国此时成了韩信征途上的一大障碍。
兵临城下的汉军其实人数上并不占优势。相比于在陈余、李左车带领下的赵国的二十万大军,韩信的三万汉军已经略显寒酸。
汉军在韩信的领导下分成三部分,2000骑兵绕小路在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埋伏起来,准备伺机偷家。一万部队趁夜过河,在河对岸背水列阵。
看到韩信的背水列阵,陈余都要笑出声了。传说中的“兵仙”也不过如此,看到韩信剩下的部队都过了河,于是派遣几乎全数大军出城迎战。虽然李左车多次劝阻,说要从后方截断韩信粮道再打。可,陈余已经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除去原本过河的一万部队守在渡口,韩信的剩余大部队已经在赵军的冲锋下丢盔卸甲。
眼看韩信的大部队马上就要被打下河,韩信的一万守河部队勉强顶了上去。并在后方紧急动员,本来兵败如山倒的形势,就这样被轻易的被韩信扭转了过来。后世史学家和学者根据史书分析,韩信本来就是诈败,不然即便是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把兵败如山倒的形势扭转过来,似乎一切尽在韩信的掌握之中。
外边看来,韩信荒的够呛。可其实,韩信心中却稳如泰山。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赵国大军几乎击败了汉军的精锐,可在河边遇到了韩信那一万部队的坚强抵抗。眼看韩信似乎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于是放心大胆的把城中士兵全掉了出来。似乎要利用韩信这次的背水列阵的失误,一举消灭这位声名显赫的汉军大将军。
这时奇迹发生了,本来已经被赵军击溃的汉军又强势起来。在韩信退无可退,大家何不拼死一战的战场动员之下。一路溃退的汉军在河边上居然和赵军硬刚起来,战场一边倒的形势就此变成了双方僵持。
在陈余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2000骑兵突入赵军后方。杀败了赵军形式上的抵抗之后,把赵军的旗帜砍断,换上了汉军的旗帜。骑兵的偷家,恰到好处。
赵军后院起火,在前方奋战的赵军听到了汉军传来的谣言,赵国灭了。赵王和大将全被抓了。前方战士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看到后方营寨的旗帜全都变了,全都被吓得不轻。刚刚还一路追杀敌人,一愣的功夫二十万大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战场上的汉军受到了鼓励,真的一举俘虏了赵王和赵国大将,把这个谣言变成了现实。
韩信的胜利不仅影响到了赵地的势力归属,也影响了楚汉的形势对比。为日后刘邦和项羽的决战奠定了基础。
这次靠偷家转败为胜的战争成为了韩信的成名之战,可本来应该作为调虎离山之计载入史册的经典案例却被历史记载成了“背水一战”。大家都在称赞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却往往忽略了韩信的战场艺术和多种偷家套路。
翻译成现代军事术语叫做“多兵种配合”和“偷家”。
后世的模仿者大多只学到了表象,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想真的把自己逼上了绝处却逢不了生。你仔细看韩信,即便置之死地,他还部署了一万部队守在渡口。即便大部队过河途中受到攻击也能全身而退,就是全线败退也能有章法的撤退。这一万人,保证了韩信即便败了,也不会输的太惨。
另外,背水一战的胜利绝不仅仅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后世理解偏差,所以难以再现。这一招的精髓的是“偷家”。你看相对于二十万大军的赵军,2000骑兵真的寒酸。但,也就是这2000骑兵几乎决定了这次战斗的胜败。
骑兵偷家以后利用信息传播差,对赵军士兵的心理发动了致命打击。又配合了多兵种行动。韩信的奇迹,这才完美的展现于世。信息战+心理战+调虎离山的偷家,背水一战的精髓,似乎模仿者还真未能学到。
(本文仅在历史挺好玩发布,如果发现抄袭欢迎私信原作者,第一位举报成功并截图的朋友发1元红包,感谢您对版权事业作出的贡献)
暂无评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C)2017-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